诸葛亮作为蜀国宰相,注重选人任能,大量人才被提拔到重要岗位,为蜀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发展做出了贡献。宗预是《三国志》的杰出代表之一。
宗预(-264年)
,荆州南阳县安中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建安年间,宗预跟随张飞进蜀助平益州,成为张飞手下的低级官员。建兴初年,宗预因才华出众,受到诸葛亮的赏识,被诸葛亮提拔为主书,后来晋升为右中郎将军。可以说诸葛亮是宗预仕途上的伯乐。
[img]23525[/img]
诸葛亮死后,蜀国人心慌意乱,影响了吴国。当时孙权担心曹魏会趁乱摧毁蜀国,然后攻打吴国。同时,他也想趁机攻打蜀国,占领四川。因此,他“增加了1万名巴丘守兵,一个想救援,另一个想分裂”。听到蜀国的消息后,“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吴蜀联盟开始出现裂痕。在这种内外困的严峻形势下,宗预主动提出去吴国。宗预见孙权后,用三寸不烂之舌,明确利益。
宗预的言论气魄得到了孙权的认可和赞赏,吴蜀两国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此后,宗预多次出使孙权,因为他坦率坦率,深受孙权尊敬,为吴蜀联盟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十年来,宗预为屯骑校尉。当时,车骑将军邓芝从江州还朝,对宗预说:“按常规,60岁就不再掌管兵权了,你怎么还领命呢?宗预见邓芝不怀好意,于是回答说:“卿七十不还兵,我六十为什么不受邪?一句话让70岁还拒绝放权的邓芝哑口无言。
作为一个“抗直”的人,宗预对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并不感冒。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才晋升为行都护卫将军,统帅诸将,掌握大权。当时大家都去献媚祝贺。蜀国老将廖华遇到宗预,提议他们一起去见诸葛瞻。宗预表示反对。他说:“我等了70多年,偷的东西已经过去了,但是我没有死耳朵。为什么要求年轻一代造门邪?”说我们都七十多岁了,得到的已经足够了,现在只有一次死亡,有什么必要去拜访年轻一代并请求照顾呢?”@ 宗预直到去世才去拜见诸葛瞻。
[img]23526[/img]
早年宗预与诸葛亮有密切接触,自然对诸葛瞻有一定的了解。诸葛瞻从小聪明,八岁时就显得很有才华,但诸葛亮却“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表现出对儿子成长的期待和担忧。诸葛亮能看到这一点,宗预也能看到。宗预认为,诸葛瞻名不副实,是绣花枕头,虽然对蜀汉像父亲一样忠诚,但军事水平却远不如诸葛亮。如果他掌权,必然会给蜀汉带来严重危机。尽管宗预早年受到诸葛亮的许多恩惠,但对诸葛瞻来说,他心里还是有些失望。
[img]23527[/img]
果不出宗预料,诸葛瞻执政后,内有宦官黄皓乱政,外有将军姜维武,他也管不了。此外,诸葛瞻任性、优柔寡断,在军事上更是一团糟。炎兴元年(263年)冬,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黄崇(黄权之子)尚书郎、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子)督导军队抵抗,到达涪县后,诸葛瞻盘桓不前,耽误了战机。
在这种情况下,黄崇多次劝诸葛瞻迅速抢占危险地形,防止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黄崇哭了。由于诸葛瞻的指挥失误,邓艾的军队进入了一个无人居住的境地。很快,邓艾直奔,蜀军前锋被势头强劲的魏军打败。诸葛瞻不得不退守金竹。最后,他受不了邓艾的挑衅,贸然出兵,战败而死。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也冲进敌阵战死,蜀国立即灭亡。蜀国灭亡后,70多岁的宗预随后主刘禅迁往洛阳,半途而废。
诸葛亮之子掌权 为什么只有一位老臣不去祝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