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描述了古代冬天如何采冰,夏天如何使用。这种传统历朝皆有。一般夏历十二月和正月天气最冷的时候开始采冰。工作很辛苦。工人们双手握住冷冻河上的T形冰,凿出一米见方、一尺厚的冰块,然后用J形取冰器勾住冰块底部。全人工操作,机器不易使用,“泰坦尼克牌”的破冰器一次就坏了。
采集的冰将立即送到冰窖储存。工人们把方形冰一层一层地堆到天花板上,只在中间留下一条通道。代码冰的工作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技术含量很高。能够编码冰的工人,“俄罗斯方块”比赛的前三名没有问题。冰代码完成后,用土埋葬冰窖门,关得特别紧,不要给罗永浩一点机会砸碎冰箱。这个超级大冰箱的门要关上大约五个月才能重新开门。
[img]22624[/img]
清朝有两种冰窖。一种是皇帝和官员的“官窖”,另一种是亲王的“官窖”。人们不允许藏冰。由于“冰”和“士兵”的同音,民间藏冰(士兵)朝廷禁忌。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冰化是水。“水军”除了放屁什么都做不了。
中国人迷信不止这一点。他们认为夏天用冬天的冰是偷水神“司寒”的东西。司寒会生气的。第二年夏天,有一个取冰的仪式:冰室里有桃树做的弓和棘箭。桃谐音“逃”,司寒抓不住。夏天得罪了它,冬天采冰不敢造次。根据中国五行,司寒住在北方,北方属黑,用黑牲畜和小米祭拜。写到这里,家里的冰箱突然呜呜作响,大概是想让我崇拜它。这个无耻的东西被我狠狠踢了一脚后,嚎叫得更厉害了。喝三个字:罗,永,浩!静如处子。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冰箱,随州曾侯乙墓有两套。早期的冰箱很简单。一般红木做成柜子,里面有露底铁盒放冰,冰化水流入下面的封底铁桶。据说它最适合称之为“冰露”。也许我担心可口可乐公司会不高兴。中国人称之为“冰镜”。制冷专家曾国藩专门写了一本关于“冰镜”使用说明书《冰镜》,只是写了一个跑题。
回到如何使用冰。古代的冰几乎都是用来冷却的。
[img]22625[/img]
为了缓解夏天的炎热,唐玄宗在1万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铺了999平方米的冰砖。他留在中间,抱着脸颊,歪着头思考“如何解决中国滑冰场馆的不足”等国家大事。我不明白。我召见了大学士,说了很久。大学士冻得头皮麻木,头发根直立,像鲁迅一样生动。
唐玄宗的叔叔杨国忠没有他那么奢侈。夏天,他只是用大冰雕刻成一座山围在桌子上,效果也不错。三伏天在里面喝酒要穿棉袄,不然腿毛竖起来就是两根狼牙棒。老杨的场景比不上他的姐夫唐玄宗。他用另一种方式将冰雕刻成动物形状,然后像圣诞树一样填满物体。“拿冰让工人们把它们雕刻成凤兽,或者用金环装饰。”。
在我看来,哈尔滨冰雕节的艺术家应该在开工前向陕西磕头。
古冰取自江河湖泊,水质无法保证,很少直接食用,一般做成托盘冰镇食品。
但也有缺心眼的,宋徽宗直接拿着冰啃,啃完就拉肚子。
更缺少的是宋孝宗,知道徽宗拉肚子,不相信,又咬了一次。结果,固体进去,固体出来,“吃冰棒拉冰棒——顽固”,也就是说,他。宋史记载:“我喝了太多的冰水,突然暴露了下来。”幸运的是,我吃的是毒冰不是冰毒,否则我仍然必须在毒死后与冰搏斗。
[img]22626[/img]
用冰确实有“死敲”的用法。《礼记·丧大记》记载:“君设大盘造冰,医生设夷造冰,士并瓦,无冰。”古代君主夏天死后,为了保存尸体,先把冰放在盘子里(这个盘子很大,根据汉族的宽度,八英尺长,两英尺深,三英尺长),然后把床放在盘子上。是的,这是一盘超级冰镇鲑鱼。
古代用冰虽然花样繁多,但仅限于达官贵人。平民如何消暑?大概也是冷笑话。最好是冰笑话!唐朝的李冰冰问范冰冰:“世界上哪个城市最冷?”
古代皇帝如何避暑:宋徽宗竟啃冰块拉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