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时,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义军,开始踏上防御元朝统治者的道路。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郭子兴部义军的首领。从那时起,他正式开始建立自己的明朝之路。1367年,徐达和常遇春以“驱逐胡俘,恢复中国”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5]
,失去400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名大明,年名洪武。之后,他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后统一中国。
[img]17607[/img]
俗话说:“兔死狗煮,鸟尽弓藏”,明太祖朱元璋晚年也像刘邦一样,做出了屠杀英雄的事。然而,明太祖朱元璋比刘邦做得更极端。也许是因为他出身低微,朱元璋和刘邦晚年一样屠杀英雄。洪武13年(1380)正月,胡卫庸案爆发
,胡维庸案涉及面广,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量元勋将领,涉及3万多名死者。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皇权,以凉国公蓝玉为借口,大肆杀害功臣。明朝的开国功臣基本上都被屠杀了,就连朱元璋的亲家徐达也难以幸免。但信国公汤和却能侥幸逃脱胡唯庸案与蓝玉案的牵连,这是为什么呢?
汤和朱元璋从小就一直在玩。汤和是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红巾军的功劳。后来,朱元璋因其聪明的天赋迅速脱颖而出,成为红巾军的领导者。当时,许多将军看到资历浅薄的朱元璋成为老板,不可避免地感到不满。只有汤和认真听从命令,朱元璋非常高兴。
[img]17608[/img]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当他成为英雄时,朱元璋故意降汤一等,只称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人则称他为公爵。他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平待遇,从不抱怨,从不抱怨别人,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为朱元璋服务。朱元璋看到汤和为国效力,几年后被封为信国公。
《明史汤与传》记载“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不以发也。这说明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开国将领开始不放心,唐和正是看到这一点,便急流勇退,主动交出兵权,告老归乡。《明史汤与传》记载:“与之平静地说:‘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待骨。’帝大悦。也就是说,汤和请辞后,朱元璋非常高兴,立即批准,并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建房,让他衣锦返乡。
[img]17609[/img]
汤和回到家乡后,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为己,约束子孙家奴的言行,遵守法律纪律,从不给人以柄。也不与地方官员和乡绅交朋友,不谈国家大事,给人一种只贪图享受其他事情而忽视的印象。让朱元璋很放心。1395年夏天农历八月(洪武二十八年),汤和病逝,终年70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为东瓯王,襄武。安徽蚌埠曹山南麓被埋葬。
正是因为唐和他的生活策略,他逃脱了朱元璋对英雄的屠杀,保护了自己。他活到洪武28年,70岁去世。正如《明史》中所说,唐和“沉敏多智”绝不是一句美丽的话。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一个“异数”。
朱元璋几乎屠杀了所有的功臣 为什么一个人放过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