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九年(976年)10月,宋太宗赵光义登上了自己的皇位。上位后,他立即成为三弟赵廷美、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加官晋爵、大封宰相、执政大臣等朝臣。
[img]14654[/img]
让赵光义生出同室操戈的狠毒用心,许是高梁河战役中的一件意外事。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7月,在攻打燕京(今北京)的高粱河战役中,当赵光义中箭受伤逃跑,下落不明时,发生了一起非常意外的事件。据《宋史》记载,太平兴国四年,“武功君王(赵)德昭从幽州(今北京)征兵,军中夜惊,不知上(赵光义)所在,有谋立德昭者,闻不悦”。本来北征宋太宗带赵德昭的时候,可能是担心把他留在首都后患。没想到北征只有一天下落不明,一些将军想在溃军中立赵德昭为帝。只是因为幸运赶上了崩溃的军队,才没有演变成现实。这样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发生了,让赵光义感受到了太祖诸子和弟弟的存在,这一直是对自己王位的威胁。他曾说:“外忧只是边事,可以预防。只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畏惧”,大概有感而发,即“喧外必先安内”。
当年8月,赵德昭建议宋太宗奖励攻灭北汉的将军。他愤怒地说:“等你自己,奖励还不算太晚。”。赵德昭知道灾难来了,也许是为了避免亲戚们回家后“割果刀自杀”。6年3月,赵匡胤的第二个儿子赵德芳死于太平兴国。赵德芳原本是赵匡胤病危时准备继承王位的人物。他的死消除了对王位最大的潜在威胁。
[img]14655[/img]
虽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已经去世,但赵光义认为,对他或他儿子王位的潜在威胁是弟弟秦王赵廷美。他想消除这种潜在的威胁,但却无缝可寻。也许是因为箭伤频发,宋太宗认为有必要尽快消除这种可能的潜在威胁。于是在赵匡胤次子赵德芳死后的半年里,他指示他当晋王时是亲信的柴禹锡,并告诉他:“秦王廷美丽傲慢,会有阴谋偷发”;另一位告发者,也是晋王府的老人赵镕。在准备惩罚赵庭美之前,太宗决定问赵普这个故事,他已经闲置多年了。
赵普是一个无情的人物。宋太祖一开始只是告诉赵普冯赞的才华。他是世界上罕见的奇迹,想重用他。赵普觉得冯赞对自己的相位构成了威胁,不仅把他当成了地方官员,还阴谋诬告他,使他陷入了削减官员、流放岛屿的悲惨结局。这只是许多类似的例子之一。赵普因擅权被开宝6年(973年)罢相,担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太宗即位后,他原本希望重新开始使用,但却被授予太子太保荣誉称号,留住京师,奉朝请求。相反,太宗授予冯赞任职,这也间接反映了太宗对赵普的厌恶。宋太宗现在想打击弟弟赵廷美,终于想起了心狠手辣的赵普,闲居“奉朝请几年,郁郁寡欢”的赵普也觉得重新掌权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当太宗问他如何处理赵廷美时,他没有向太宗献计,而是说:“愿意准备枢轴来观察奸变。也就是说,让我当宰相,让我办理这个案子。宋太宗没有表态。
[img]14656[/img]
赵普觉得宋太宗最关心的是夺位的名字不正言不顺。没有赵普,赵普也能做好赵廷美的处理。于是赵普编造了一个后来叫“金匮之盟”的故事,说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重的时候,为了防止骨肉相残,要求宋太祖传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传给三弟赵廷美,赵廷美传给太祖子赵德昭或赵德芳。赵普还说,他写誓书,藏在金匮里。宋太宗一听,简直顿开茅塞,困扰自己多年夺位合法性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赵普立即以北宋时期最高的宰相“侍中”称号为首相,而秦王赵廷美终于在赵普罗织的罪名下一次又一次地贬值。太平兴国七年五月,秦王赵廷美被降封为涪陵县公,房州(今湖北房县)安置。雍熙元年(984年)正月,赵廷美因忧心忡忡而死于贬所。
宋朝最恶毒的皇帝 王位逼死侄子流放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