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兴奋地叫大画家阎立本,让他给24位开国功臣画像,长孙无忌排名第一。
阎大画家抬头一看,文科安邦的长孙国叔,长得离“玉树临风”还有差距,说“以胖为美”还差不多。于是,经过几天的努力,第一功臣的肖像生动地挂在了凌烟阁上:一个“面团团”的国叔叔对大家微笑,既温暖又骄傲。
[img]10482[/img]
公元626年6月初四,“不祥”的太白金星两次划过白天的天空。长孙无忌随李世民伏击玄武门,长孙公主亲自慰问士兵。我叔叔高士廉坚守在李世民的宫殿里。。。整个家庭共同生死。
玄武门血迹未干,“我有天下,多赖无忌之力”。李世民在大家面前大声宣布,无忌是他的姜子牙和管仲。
法律比提出建议更重要。然而,长孙无忌的官运起起落落。
打天下的时候,李世民立功了,他跟着水涨船高,从小文件到比部郎中、上党县公。
为了赢得世界,长孙无极是“玄武门之变”的第一英雄。官方部长尚书和右仆的重要职位自然交给了他。他只在人事部长和国务总理的职位上呆了一年,就大胆地完成了三件事:精简组织,确定643名朝廷成员;削弱宗室,降级李的远亲,调整外交,在国力恢复之前软化突厥。
从此,长孙无忌就挂了一堆荣誉称号:开府仪与三司、司空、司徒...不掌权,只做顾问,更不屑与群臣交朋友。
奇怪的是,凌烟阁的第一英雄孙无极不仅对长孙家族的传家族武术不感兴趣,而且从叔叔那里学到的诗歌、书籍、文学和历史也不是很小心。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法律”上。自贞观元年以来,十年磨剑,唐代贞观法问世。之后,又有一个“唐朝仪式”。
然而,在贞观时代,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法”、以“礼”为核心的制度建设是繁荣的源泉。我们仍然徘徊在重人治、轻法治的道路上,称赞魏正的铁骨,却忽视了长孙无极的严格法律。
[img]10483[/img]
网络配图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头脑发热,想“复古”西周,把皇室和英雄封到各地做藩王。大唐朝廷被这个“明智的决定”炸了。从老成持重的宰相方玄龄到愤怒的魏正,重量级大臣排队建议,要求收回“反动”的“割据政策”,李世民就是不听。
方玄龄叹了口气,去找长孙国叔。由于长孙无忌是功臣之首,在分封名单上,第一个就是他。
天下最管不了的事,就是立王子。
“玄武门之变”18年后,长安再次陷入兄弟相残的血腥境地——公元644年,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骨肉、王子李承乾和次子李泰走上了夺取王位的不归路。
这时,皇后去世7年,儿子没有母亲的纪律;喜欢唠叨的魏正也去世了,皇帝没有大臣的约束。只有叔叔的长孙无忌冷眼旁观,看着几个侄子演的好戏——李承乾谋反被废;李泰谋王位,公开承诺“当我成为皇帝时,我杀了我的儿子,把王位传给了我的兄弟”;年轻柔弱的李治只知道无命地哭。
公元649年,李世民做出了一系列政治安排:长孙无忌担任太尉、尚书、门下两省实职。最后,他打电话给另一位孤儿大臣朱遂良。在病床上,有一种微弱而坚定的声音:“我死后,你应该保护无极。如果你让别人伤害他,你就不是我的忠臣。”
王子和大臣们跪了下来。这是李世民最后的遗愿——拯救凌烟阁第一英雄孙无极。在过去的50年里,他的兄弟们互相煎炸,他的孩子们互相反对。只有少年朋友和郎叔叔的亲戚陪伴他度过了23年漫长的贞观之路。在贞观繁荣的时代,无极可以延续到下一代。
[img]10484[/img]
从此,他为心爱的侄子付出了十年的努力,沿着贞观开辟的道路,稳步前进到唐朝的全盛时期。
多年后,凌烟阁第一英雄孙无极因反对立武则天而死于重庆。有人回忆说,当他协助李志时,监督国史的学者举行了一场宴会。长孙无极是主编,受到国叔和辅政大臣的尊敬,但他从未第一次举杯。他像他一样骄傲,总是用温暖的微笑把举杯的第一个荣耀给受人尊敬的学者。这是贞观时代的传统
唐朝第一功臣长孙无忌:为什么最后浪费刀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