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走,常见的“哈哈”二字。它可以是自发的默许,可以是保留意见,可以是遇到知己微笑,可以是发表异议前的情绪缓冲。它代表了如此多变的意义。
[img]9069[/img]
但谁曾到,900多年前,就有人漫不经心地留下了“呵呵”二字。越过时空,就知道苏东坡是“呵呵”最多的。他给朋友写了一封信:“近作小词,虽然没有刘七郎的味道,也是一家人。呵呵。“显然,我为一个新词感到骄傲,好像中学生的作文已经秘密预订了老师的奖励。因“河东狮吼”而出名的陈季常写信:“一枕无妨,常得之耳…哈哈。“这意味着只要你晚上睡得好,写单词只是一个小意思。
苏东坡留下了很多简短的书,从十字到百字不等。内容是军国计划加上琐事,还有几十个“呵呵”的调味品。他写信教钱穆父做饭:“取竹笋,松心与桂相对,用清水煮熟,用姜芦服天然汁和酒,加入少盐,逐渐洒下,过熟可食。不敢独味这一点,请依法作,与老嫂共享。呵呵。“小饮食诀窍也能带来这样的乐趣,让人想起贪吃秀才的笑话:崇拜苏东坡不是他的好文字,而是酥脆可口的“东坡肉”。
[img]9070[/img]
苏东坡喜欢用“呵呵”,恐怕和陈季常的父亲陈公璧有关。老陈在陕西凤翔太守时了。苏东坡是他的手下。267岁的年轻人像愤怒的年轻人一样年轻。他们发生了冲突。老陈还专门给上级写了一封小苏的举报信。后来老陈让小苏为他新建的凌虚台作记,小苏居然用文字嘲讽老陈,大写了凌虚台未来的崩溃。但是老陈的胸襟令人称道,他没有任何怪罪,还一字不改铭刻在碑上,反而让小苏顿生敬仰之情。
[img]9071[/img]
很难说老陈没有给小苏带来一点启发——宽以待人,达观生活,不就是苏东坡未来40年的生活吗?如果老陈把小鞋送到那篇别有用心的文字上,恐怕东坡的笔从此就没有“呵呵”了。如果东坡不再“呵呵”,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度过官宦生涯的。在这种情况下,让东坡感谢陈老板。最好唱黄沾原创的卡拉OK。这首歌真的很符合东坡的个性,只需要篡改两个字:“哈哈笑,两岸潮水汹涌,只记得今天的起伏;天空笑,世界潮流,谁输谁赢天知道。”
当然,小苏出生前三年,欧阳修在《与王几道一通》中开始“呵呵”。说到“呵呵”,小苏是年轻一代,更别说今天了。
苏东坡是历史上第一个用[呵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