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臣录》收集了近千人的供词,但没有凉国公蓝玉和景川侯曹震的供词。也就是说,这两个主犯根本不承认“谋反”。据野史记载,蓝玉不仅为自己辩护,还没有诬告其他英雄宿将。所谓“蓝党”,完全是凭空虚构的。
蓝玉是明朝初建时期勇敢善战的猛将,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和徐达。这个人身材高大,脸像重枣,看起来有点像蜀将关羽。他是常遇春的妻弟(姐夫),常遇春多次称赞朱元璋的部将,“勇敢,所向所捷”。常遇春去世后,蓝玉跟随徐达和傅友德,在战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img]8578[/img]
南征北战的将军徐达去世了,蓝玉脱颖而出。多次统领大军北伐西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朱元璋将蓝玉比作汉代的魏青和唐代的李靖,并将他称为梁国公。蓝玉是一个粗鲁的人,没有文化,易怒,任性,受到皇帝的赞赏,越来越傲慢和肆意,做各种不可纪律的事情。
他养了成千上万的奴隶和义子作为随从的亲信。这些人依靠主人的权力,横行乡村,占领人民的土地。负责纪律检查的皇家历史,接到公众投诉,应当依法处罚这些奴隶和义子。蓝玉鄙视王法,赶走了皇家历史。
他北征回师,连夜赶到长城喜峰关。此时关门已关闭,守关官员在关城查明情况,未及时开门,他竟纵容士兵破关闯入。
他从北征回来,贪污缴获了大量珍宝,把元朝的公主当成了自己的。朱元璋得知后勃然大怒:蓝玉这么无礼,怎么配得上将军的称号?公主听说皇帝很生气,惊慌失措。蓝玉上朝时,朱元璋当面严厉指责,要求他今后加强道德修养,改变过去。朱元璋本来打算把蓝玉封为“梁国公”。鉴于这些不良行为,他改为“梁国公”。
[img]8579[/img]
更严重的是,他无视皇帝的威权,肆意傲慢。皇帝召见,礼坐交谈,或随侍宴饮,他的言行总是傲慢而粗鲁,没有“人臣之礼”。他带兵在外,经常超越权限,擅自决定升降学校,不向朝廷请示。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任意对士兵施加惩罚,以威胁下属,使军队成为自己的私人武装。西征回来后,皇帝给了他“太子太傅”的称号,其实这个大老粗根本不可能成为太子的老师,只是一种荣誉。蓝玉居然不知相,大发抱怨:我还不配当“太师”吗?
胡卫勇党案爆发后,蓝玉没有被追究。一方面,他和常遇春和蜀王妃(蓝玉的女儿),另一方面,他打破了燕王的不臣之心,报复了燕王。原来,他肆意行动,加上燕王的话,朱元璋“怀疑英雄,无数月,而(蓝)玉灾难”。
洪武26年2月8日上午,金衣卫指挥蒋突然指控蓝玉“谋反”,称他与景川侯曹震等公侯勾结,试图在皇帝到郊区举行“借田”仪式时发动兵变。蓝玉当场被拘留,突击审讯。官方公布的“狱词”是这样的:“(蓝)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毅、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
第二天,蓝玉和她的家人一起被处死。株连处死的高级官员包括公爵、侯爵13人、伯爵2人,以及处死的英雄和他们的家人15000人。史家感叹道:“所以元功宿将一个接一个地结束!”
[img]8580[/img]
因此,案件涉及的人太多,其中也有一些文臣。为此,朝廷专门宣布了《叛臣记录》,以表明“蓝党”的反叛证据是确凿的。事实上,如果你想加上犯罪,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呢?
蓝玉被处死七个月后,朱元璋似乎意识到“胡兰二党被过度杀害”,并下达了一条诏书:“胡党和蓝党从现在起就被赦免了。”事实上,他杀死了4万多人,英雄宿将差不多死了。“大赦”云云只是一句废话,显示了皇帝的恩情。
胡兰党案后果严重。洪武三十年正月,朱元璋任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西将军,武定侯郭英为征西副将军,坐在西北边防。史家评论道:“诸勋臣坐胡兰二党,杀戮并尽,(耿)炳文以开国功臣名列其名”,“是时候,元功宿将无其右”;上(指朱元璋)自起兵以来,存者只有(耿)炳文和(郭)英两人,而(耿)炳文也年过六十”。不久,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幌子,发兵南下时,建文帝无将可派,不得不命令年迈的长兴侯耿炳文率军出征,败局已定。
四万多人被冤杀。他为什么要在明初制造第一个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