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繁荣的基础,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大局。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节约,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康熙,一位在位61年、享年69岁的清朝皇帝,是中国的寿星皇帝。这位治国有方的皇帝,一生都与医学有着不解之缘。他通常注重自己的医疗保健,熟悉养生之道。关于他的医疗保健有很多轶事。现将他的养生经历总结如下:
[img]3480[/img]
不滥用补药
大多数古代皇帝更喜欢补药,而康熙则戒掉了补药。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服用补药大无益。心者不宜脾,肺者不宜肾。不要服用补药。药补不如食补。夫好服补药者,犹人之欢迎迎者。世界上怎么会有欢迎,但善良呢?满州老人先年不服药,我也从不服药。“这段话虽然有偏激之处,但从药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无病“好服补药”的弊端,非常中肯,从人生哲学上发挥,真的很有价值。他57岁的时候,下巴下有几根白须,曾经有大臣晋献滋补肝肾的乌须丸,而康熙则认为是多余的一举,笑而拒之。
书法宽怀 运动强身
一个人的健康标志体现在心理和体质上。康熙通过练习书法来调节心理,以获得“放松”(舒适)。他亲自总结了一种叫做“宽怀只有数行字”的经历,“数行字”可以得到“宽怀”的效果。根据现代医学解释,练习书法可以调节和放松脑神经,消除疲劳,锻炼耐心,培养意志,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康熙在《仿二王墨迹》诗中说“案中露凝铜雀润”——虽然欲滴的露珠凝聚在书案和铜雀(香炉)上,但依然是“象管(象牙笔杆)挥时在心”。这个“正心”二字,体现了他练书之专,养志之诚,娱心之深。
[img]3481[/img]
至于个人体质,康熙一生勤于治理政府,深知体质的重要性。他认为“勤劳知逸”,在日理万机之余在宫里种蔬菜。秋高气爽时,到木兰围场,急马奔跑,狩猎骑射,以舒展筋骨,增强体质。17世纪初,日尔曼人的《泰西人身概论》、意大利人的《人身图说》和法国人的《人体解剖学》相继传入中国。为了学习西医,康熙令在清廷工作的法国传教士白金和宫廷画家画了一些解剖图像。他们还要求传教士巴多明将人体解剖学翻译成中文,希望“造福社会”,拯救“人的生命”。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有价值的。对于西医,康熙对疟疾金鸡钠有特殊的兴趣。原来康熙32年,疟疾长期无法治愈,所有医生都束手无策。恰逢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和刘颖来北京听说,他们特意献金鸡纳。康熙越来越快乐,给广安门广厦一所。此后康熙将金鸡视为奇药,并将其作为“御制圣药”转移给患疟大臣,以示恩宠。康熙还恩准在宫中开设实验室,供传教士制作西药,以研究和推广西药。有时候康熙会亲自问官员病开方,中西药并用。他在宫内试种牛痘,预防天花,效果更好。随后下诏推广,让边外四十九旗和喀尔喀-蒙古人也种牛痘。康熙“坚决为之”,“老人初种时还以为怪”。
禁烟忌酒
康熙从不喝酒,也讨厌抽烟。他认为烟酒对身体有害,并警告大臣们远离烟酒。但大臣史延直和陈元龙,却嗜烟如命,整天烟袋不离手。康熙打算让两人戒烟。康熙去江南旅游一年,史、陈两人也随行。皇帝御车驻扎在山东德州。康熙当面赏赐两人各一根水晶杆的烟袋,让他们当众抽烟。两人闹不清康熙的真实意图,还有一些受宠若惊,立即装烟点火。谁想呢,刚用力吸,透过透明的烟杆清楚地看到火星顺杆直上升,劈啪作响,直到唇边,还发出更响的爆裂声。这时,史、陈二人才明白康熙的真实意图。这时,他们再也不敢抽烟了,从此戒烟了。作为皇帝,饮食无疑比普通人丰富得多,但康熙皇帝却相对简单。他说:“我一天吃两次饭,不吃别的东西,烟酒槟榔都没用。”
[img]3482[/img]
他不吃补药,也不按摩,“只有饮食有节,日常生活有常,如此”。他特别警告人们,“好东西不能多吃”,“每个人都不应该知道什么就当戒”,“老年人应该吃清淡的食物,每一种蔬菜都应该少生病,这对他们的健康有益”。这些讨论非常符合现代医学观点,有利于控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他还说:“各种可食果,必须在成熟时开始食用,这也是养身的必要条件。康熙还提倡饭后营造愉快和谐的氛围,“饭后一定要谈好事,或者寓意于珍玩器皿。如果饮食容易消失,对身体也有好处。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很有道理。他非常注重饮用水的卫生,说:“生活中的养身饮食是最重要的,所以用的水是最切的。”
@ 康熙多次批评好逸恶劳的思想。他说:“世界是好逸恶劳的,我的心是所谓的人永远知道如何工作。如果你舒服,你只知道如何工作,但如果你遇到工作,你就无法忍受。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康熙擅长养生。他在这方面的观点和讨论值得借鉴。
康熙晚年写的诗可以概括他的养生方式:“淡泊生津液,清虚乐。鬓霜越来越薄,神疲恐高。苦好山林趣,深沉性道书。山翁多八旬,精食并园蔬菜。”
康熙帝养生之道:服用补药大无益 药补不如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