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一再后悔,说:“物质资源困难,放弃遗憾,试着弥补。”咸丰后来才知道,下面的人报销了数百两银子。听到这里,咸丰叹了口气:“当皇帝不容易节俭,更不用说奢侈了?”
《南亭笔记》第一卷说,咸丰管理时,他和父亲道光皇帝一样节俭。有一次,研究的门枢坏了,内务府要求换一扇新门。咸丰没有批准,说修理后可以继续使用。后来门修好了,内务府的人报了账,说要花5200英镑。咸丰勃然大怒,下令询问相关人员发生了什么事。下面的人看到咸丰很认真,赶紧说数字报错了,是52,这件事就结束了。
[img]954[/img]
另一次,咸丰有一条新的杭州纱裤。因为不小心烧了一个关于蚕豆瓣的大洞,左右太监说丢了。咸丰反复后悔,说:“物力难,遗憾的是,尽量补上。”咸丰后来才知道,下面的人竟然报销了几百两银子。听到这里,咸丰叹了口气:“当皇帝勤俭不容易,更别说奢侈了?”
节俭最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皇帝想为臣民树立榜样。这也是一件好事,但好事最终变成了坏事;我想省点钱,但当下面的人处理它时,它大大增加了成本,这不是讽刺。
《南亭笔记》说,阎敬明当军机大臣时,看到内务府承办了100个皮箱,每箱报价62银子。阎敬明大吃一惊,于是上演慈禧太后说:“外面买皮箱,每个最多只有六两,内务府浮冒的弊端,可想而知。慈禧太后摇摇头说:“恐怕没那么便宜。知道内务府的人在搞鬼,阎敬明坚持说就是这个价格。慈禧太后也是个小气人,便说:“既然如此,半个月内,你就试着给我买一百个。”
[img]955[/img]
第二天,阎敬明拿着银子去市场买,没想到皮箱店都关门了。阎敬明很惊讶,所以他打开了一家皮箱店,问老板发生了什么事。老板说:“昨天,我丈夫(太监)命令他不要在半个月内开交易。如果有任何违规行为,他会把货物打碎,以后不要再开店了。“无奈之下,阎敬明只好让人带信到天津赶紧买,送到北京。我不想半个月过去,但事情没有完成。原来送信的亲戚也是内务府用1200银子买的。即使有人带着信,他们也已经逃跑了,阎敬明只能呼救。
历史上很多时候,皇帝并不坏,但周围的人太坏了;上述政策很好,但下面的实施是混乱的,积累习惯很难回来,只是不可能预防。正如俗话所说,“歪嘴和尚读倒经”,无论经文有多好,都会读歪嘴和尚,读歪的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来逃避自己的责任。
[img]956[/img]
归根结底,利益关系是奇怪的。有些人认为上述政策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故意曲解甚至歪曲原意,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有些人只是假名,把政策变成自己盈利的工具。这样,无论上述政策有多好,它最终都成为少数人通过私人欺诈赚钱的私人工具。有政策,有对策,如何跳出这个怪圈,才是现实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咸丰帝感慨:做皇帝连想勤俭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