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是唐代著名的作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当他是朝廷官员时,他总是敢于直言不讳地说周围官员不敢说话。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韩愈与普通人不同。韩愈的散文和诗歌技巧也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他努力改变当时流行但无用的浮华写作氛围。韩愈在后世受到高度赞扬。关于他的故事很多,都有一些奇幻的色彩。
[img]425716[/img]
图片来自网络
相传韩愈被贬为当地官员,心情很不开心,刚遇到侄子和修仙道士吕洞宾,说他可以去华山游览风景,缓解抑郁。韩愈觉得自己的想法不错,但却苦于华山高险难登,于是吕洞宾用仙法帮他到了顶峰,顿时一览众山小。看着眼前的群山,流云飘渺的世界,韩愈的心情顿时好起来。韩愈又信步来到通往帝座的南天门边,看到擎天一柱,不禁觉得黎明渺小。
玩得开心后,韩愈想下山,突然发现上山是别人帮忙的,但下山更难险。华山一直被称为陡峭,古代华山没有护栏。试图下山几次都失败的韩愈,坐在一片边缘,无奈地哭了起来。突然,他想到了一个计划。他用随身携带的纸写了一封求救信,扔下了悬崖。山下采药人最终发现了这封信,并通知了政府。之后,政府派人上山救出被困的韩愈。
后人来到韩愈哭着扔求救信的地方,不觉得很搞笑,觉得韩愈很可爱。韩愈的这件有趣的事,确实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独韩越奋不顾流俗
韩愈不顾俗流,是因为韩愈在同一时期也是著名的刘宗元对他的评价。这句话源于刘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在刘宗元眼里,韩愈不顾世俗观点和嘲讽,毅然选择做一些会被社会嘲讽的事情,招募门徒当老师。于是社会上那些庸俗的人聚在一起骂韩愈,韩愈因此获得了狂人的称号。
[img]425717[/img]
图片来自网络
刘宗元用“韩愈不顾俗流”写信给魏中立,是为了讨论师道。当时,两位文人对师道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刘宗元欣赏韩愈不顾世界眼光,招募学徒践行思想观念的行为。
韩愈之能够不顾俗流,犯下大家的微笑和侮辱,这与他正直的性格密不可分。韩愈在政治上是那种直言不讳、直言不讳的人。他不怕说的话会给自己带来任何麻烦,甚至不顾生命的危险。因此,韩愈对普通社会观念的看法自然是一种必须说的脾气。他将实践自己的观点,反驳他人的错误观念。
韩愈曾经给门生李旗写过一篇文章《师说》,可以说是韩愈对自己分不顾俗流的回顾。韩愈用深刻、有益、极其严谨的语言反驳了当时士大夫羞于师道的现象,以孔子学习为例证明了古代一些求师的做法。韩愈批评了当时社会上那些认为自己身份高贵,拒绝向老师学习的人,并指出他们应该羞于学习,而不是对方的年龄和地位。真正的知识只有虚心求教才能有。
韩愈主张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方家庭。他从小就受到家庭传统的影响,对文学的兴趣和认知超过了普通人。韩愈七岁时可以说话,十二岁时可以写作。他可以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自己的看法。韩愈认为,当时的文学创作盲目追求整洁、注重节奏的平行散文,不利于内容的表达。自韩愈以来,他一直倡导古代散文运动。
[img]425718[/img]
图片来自网络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不仅仅是创作古文,不利于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而是学习先秦汉散文创作的精髓。韩愈认为,文章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作用是推理清楚,而不是在文章中表现出花哨的修饰功夫。从韩愈自己创作的诗篇文章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讲道理极其透彻,逻辑思维极其清晰。唐朝的杜牧把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并称为“杜诗韩笔”,苏轼更认为他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主张文学创作要注重内容的表达,这也被他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韩愈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言不讳,率真无比,就是敢于说实话,这也与他积极有为的政治素养有关。韩愈创作的《论天旱人饥饿》、《淮西事壮》、《论佛骨表》都是不错的表现,其中《论佛骨表》指出了官员不敢指出皇帝过错的事实。这篇文章几乎要求韩愈的生命。幸运的是,有人求婚了,结果被贬到了潮州。
韩愈的文学主张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自南北朝以来,浮华文化逐渐被抛弃,一股文学微风开始吹起。
唐朝狂人韩愈:因为性格太老实,被贬到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