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钱,第一个被后人称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丝绸之路”的先驱,他的生活充满了传奇和鼓舞人心。他对西汉乃至后代的贡献使中国人提前一个世纪探索世界。他的冒险和鼓舞人心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起着鼓舞人心的作用。
[img]421608[/img]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100多人离开长安,前往西域,走出陇关,跨越玉门关,进入酒泉,深入沙漠,寻找大月氏国家。第一次灾难是被匈奴士兵抓住,在匈奴人的控制区被拘留。匈奴人没有处死张骞一行,而是想归化他们为匈奴人使用。这次监禁是10年和10年的监禁。张骞心中的神圣使命并没有被抹去。虽然匈奴人娶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但他并没有束缚他的心。他一直在寻找逃跑的机会。在成功逃离匈奴控制后,他们进入沙漠,九死一生,终于到达大月国,但发现情况与十多年前不同,现在大月国有新土地,人们不再游牧迁徙,而是定居在畜牧业,匈奴仇恨随着时间距离的变化,不再强烈,国王无意与汉朝联合攻击匈奴复仇。
经过一年的游说无望,张骞失望地回来了。他故意在回来的路上绕过匈奴的控制区,但他不想。10多年前,不是匈奴抑制区的羌族居住区被匈奴占领,张骞一行又被抓获。这一次,他们被囚禁了一年多。张骞找到了逃跑的机会。持续了13年。公元前126年,张骞和一名导游回到长安,出发时有100多人。让人无限感慨。
[img]421609[/img]
图片来自网络
汉武帝时期,汉匈战争不断。虽然有强大的国力支撑,但完全击败游牧民族仍然非常困难。因此,汉武帝派使者到西域,希望联系西域国家攻击匈奴。然而,此时,河西走廊被匈奴占据。要通往西域,它必须从匈奴人的眼中过去,因此有历史上的“苏武牧羊人”等传说。
问题来了。匈奴抓住苏武和张骞后,有很多方法可以处理。为什么他们最终选择囚禁而不是杀戮,这样他们就有机会一次又一次地逃跑?
这个问题在历史书上找不到明确的答案,但也不是没有线索。事实上,除了苏和张,匈奴还拘留了十几批汉代使者,只有一人被杀。其余的人要么在匈奴结束,要么被放回汉朝。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匈奴人非常善良。从当时的历史资料来看,这可能是基于两个原因。
[img]421610[/img]
图片来自网络
一是不愿意,为什么不呢?匈奴当时正处于崛起时期。匈奴贵族实际上对汉朝抱有钦佩的态度,汉朝的使臣一般都是有才华、有见识的人。匈奴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用它。以苏武为例,苏武被匈奴拘留了十几年,说是“囚禁”,其实并没有被拘留。匈奴人抓住苏武后,娶了他的妻子,让他当大官,完全不像对待“敌人”那样对待他。苏武对匈奴人的诱惑并不感冒,宁愿在北海放羊,直到多年后才被放回汉朝。第二,不敢,为什么说不敢?
当然,这是因为汉朝当时很强大。这就是所谓的“那些强迫我的人将受到惩罚”。经过无数次战斗,虽然匈奴没有被残疾,但至少他们不敢轻易挑起战争。杀害使者的后果仍然需要考虑。可以看出,拥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在今天和古代都非常重要。
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什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