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后裔
虽然李陵投降匈奴,但他在匈奴生活了20多年,直到死亡。不会让人怀疑将军是否有后裔。如果是这样,这些人住在哪里?他们住在匈奴吗?还是祖国有好河山?
李穆是他的后代,510年出生于公元,586年出生。李陵投降后,他的后代几代人都住在北狄,直到鲜卑人以后建立了政权,然后他的家人随着南魏政权向南迁移,才能回到陇州,李陵的后代才扎根于此。公元530年,年仅20岁的李穆跟随宇文泰,并被重用,去平陈悦等人之乱,立下了赫赫战功。之后,我们也抓住了现状,推举孝武帝有功,被任命为都督,领导地方军队。公元538年,在与北齐的战斗中,李穆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在危机中拯救了宇文泰。因此,他在北周的日子一帆风顺。官至太傅,他的后代也沾上了他的光芒。杨坚将来要建立隋朝的时候,为他而战,被封为太师,获得了许多荣誉,可以说只要不造反就不会死。为李氏家族洗去过去的一层灰。
[img]119394.jpg' />
公元648年,一名俄罗斯使团抵达唐朝长安后,声称自己是李陵的后代,觉得自己和皇帝同宗,可以认亲。根据史书记载,李陵投降后,被单独重用。他被命名为右校女王,并要求他负责坚昆地区。坚昆地区的人声称自己是狡猾的戛斯,正好是使团的国家。他们的原貌是赤法瞳,而那些自称李陵后代的人则是黑发黑瞳,这说明他们是混血儿。所以那些自称是李陵后代的人,可信度比较高。
李陵论
后人对李陵有很多评价。作为一代将军,他投降在匈奴。这是真的还是欺诈?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唐代白居易曾写过一篇名为《李陵论》的文章。根据这篇文章的名字,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关于他对李陵的评价。
《论》中提到“忠孝智勇”是臣子最重要的事情。古代臣子都在追求这四个方面。如果他们失去了其中一个,他们根本不想当臣子。在汉代,李陵率领军队攻打匈奴。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拒绝为国家奉献自己的生命是不忠的;选择投降匈奴而不是战死战场是不勇敢的;放弃以前的成就是不明智的;因为他的投降,家人相继被杀,这是不孝的。作为臣子的四个方面,李陵根本不符合其中一个,导致家庭毁灭,可悲啊!
[img]119395.jpg' />
看《史记》这些对它的描述,我发现他们并没有明确批评李陵,所以我很困惑。虽然司马迁因为李陵而受到宫刑,但他并没有批评李陵。这应该吗?根据《礼记》中记载的,军队中那些出谋划策的人,失败后就会死,他们的死,这就是死得其所。然而,李陵并没有死,但也没有受到批评,这有点过分。我觉得当他第一次独自深入的时候,能够用少量的兵力打败匈奴军队的恐慌,一场又一场的胜利,这不是他的功劳吗?还有谁的功劳可以和他相比呢?但当力量衰竭时,他无法破釜沉舟,想到自己的生命安全,最终还没有被活捉?
君子会为那些不该做的事怜惜自己的生命;但是到了牺牲的时候,君子会奉献自己的生命。然而,李陵选择了生存,失去了做绅士的正确方式。说陕西的士大夫为此感到羞愧有错吗?
李陵与苏武
我以为苏武和李陵还在侍中的时候,就认识了,关系也不错。苏武出使匈奴后不到几年,李陵就战败投降匈奴,根本不敢见苏武。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只派李陵到北海,让他安排宴会招待苏武。李玲对他说:“你一直呆在这里守节是没有用的。你的亲戚几乎死了。你妻子已经和别人再婚十多年了。你不知道你的孩子是死是活。现在陛下这么老了,不像当初那么多大臣被陷害杀害了。你为什么要这么尽责,在这里折磨自己?“苏武听了之后,变化不大。他认为他的家庭历代受到国家的支持。我奉命使匈奴。我对汉武帝的忠诚可见一斑,不需要任何回报。
[img]119396.jpg' />
两个人一起喝了好几天酒,两个人互相诉说心里的不快,说着说着,两个人竟然泪流满面。最后,李陵临别后,想给苏武送礼,但又不好亲自送,就让妻子给他几十头牛羊。后来,李陵再次前往北海,对苏武说:“我听说汉武帝去世了。苏武听到这个消息后,直接放声大哭,哭了好几个月。
汉昭帝登基后,几年后,派人出使匈奴,想迎接苏武。于是,李陵设宴请苏武祝贺他,说:“今天你要回老家了,后人会记录你的事迹。虽然我的李陵没有能力,如果汉王原谅了我的错误,不杀了我的家人,那么我一定想回去,但这些只是假设他们杀了我的家人,我不能回去,你回去后,我们永远不会。李陵泪下纵横,向苏武告别。
李陵和苏武有什么故事?李陵的后人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