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自杀,明朝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了。随后,满清军队击败大顺军并入主中原。在清朝统治世界的过程中,汉人的帮助是不可或缺的,其中许多是原来的明朝大臣。明朝四位降臣为清朝打败世界做出了最大贡献。
[img]416474[/img]
网络配图
1、范文程
范文程(1597-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人。范家祖几代都是明朝官员,范文程的曾祖父是明朝兵部的尚书,祖父是明朝沈阳卫的指挥同知。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和他的兄弟范文珍主动与努尔哈赤见面。从此,他们追随清朝,成为清朝开国的英雄之一。范文程官至太傅、太子、太师,曾任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他是清初的一代重要大臣。清朝开国时,大部分规定都是自己制定的,更被认为是文臣之首。
清军占领北京后,多尔根面临着极其复杂的政治局面。在短短的43天里,明朝的京师先后被李自成和清军夺取。明朝忠臣遗老,投降李自成的官员,未来撤离的起义军,饱受战争灾害的黎民,数百万人混在北京。如何清理这个残局?多尔根听从范文程的建议,下达了“不杀无辜,不掠夺财物,不焚庐舍”的命令。一时间,民心初步稳定,让大家都不满意。同时,为了稳定民心,郑重宣布“本朝定鼎燕京,世界上所有遇难的军民都是赤子”。也是他为明崇祯皇帝发葬的想法。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康熙亲自写祭文,葬于怀柔县红螺山。康熙皇帝亲笔写了“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img]416475[/img]
网络配图
2、洪承畴
洪承类(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累官到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到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为清汉人大学士。1644年4月(顺治元年),随清军入关。抵京后,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洪承类宣传儒家学术,对顺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见,为满汉合流奠定基础。洪承类还建议清廷采用许多明朝的规章制度,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大部分是由清廷信任和实施的,以改善清朝的国家机器。1653年(顺治十年)被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总督军事兼理粮食工资。1665年(康熙四年)2月18日,洪承类卒于都门私宅,享年73岁,康熙礼拜如制,文襄公。
3、吴三桂
吴三桂(1612-1678年),字长伯,明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侄子。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获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守山海关。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4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使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
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在昆明杀害南明永历帝。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朝廷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举兵造反,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元帅、兴明征服将军,动员大军北上,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大周皇帝,国名大周,建都衡阳。同年秋,建元昭武在衡阳病逝。追溯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
[img]416476[/img]
网络配图
4、孙之獬
孙之獬(xiè,山东省淄川县人,1591-1647)。中进士,天启二年(1622年),被选为妾吉士,继为翰林院检讨。天启七年(1627年)充顺天乡正考宫。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魏忠贤倒台后,明崇祯皇帝下令摧毁阉割党编写的《三朝要典》,以排斥和杀害异己为目的。孙志斌曾抱着《三朝要典》在太庙哭泣,被士林鄙视,被革职为民。清关后,召他入京,授官礼部右侍郎。英亲王阿济格定九江后,副都统佟岱留守,自请前往招抚,随后以兵部尚书称招抚江西。
前脑剃光,后脑留辫是满族流行的习俗。为了让汉人屈服,清朝统治者把它强加给了汉族。第一个让汉族剃光头的是明朝的降臣孙志宇。后来,他以“久任不功,市恩为名”被革职为民。以谢迁为首的抗清农民武装突破淄川,全家7人被杀。
盘点清朝入主中原立汗马功劳的四大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