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主政时,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派人去朋友刘敞那里请教。接到来信后,刘敞经常不用翻书,就可以在来的面前不假思索地一一写答案。被问了很多,刘敞有时候很烦,抱怨:“好欧九,可惜不读书!”他认可欧阳修的行为,但他对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有很多评论,认为自己读的书太少了。
[img]416033[/img]
如果欧阳读的书太少,那一定是冤枉了他。《新唐书》作为北宋文坛的第一任宗主,是宋代诗文创新的倡议者、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学养,《新五代史》的编辑欧阳修自然做不到这一切。刘敞会给他留下“不读书”的印象,根源在于他们的阅读方式完全不同。刘敞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他对经典、历史、佛教、道教、金石、占卜、天文学、方药、山经和地志有一定的研究。他被称为浏览群书和见识广博。当然,这种广泛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障碍,使他无法在某种知识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毕竟,研究这么广泛的学科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最终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全身都是刀,不利”的怪圈。
欧阳修从小家境贫寒,早年为了出人头地,在古文写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首先认真研究了韩愈的文章,学习了古文的写作手法。
[img]416034[/img]
后来,我在洛阳遇到了散文家尹洙。他虚心学习尹洙简洁严谨的文风,从中汲取营养。入仕后,欧阳修有一次去内阁书库,不小心看到一本记录古书的书目,上面有2000多本书名,他从未听说过。一方面,欧阳修觉得古人有那么多故事,同时想到这些丢失的书,根本原因是没有传播的价值,会被时代淘汰。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读书还是作文,选材都要严格,只有求深求通,有所创造,才能真正体现价值。假如根据兴趣随意涉猎浏览,不能精读深研,结果只能泛滥无归。
@ 欧阳修始终坚持读书为文、贵以精专的严谨学风。他在《回答吴充秀才书》中说:“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常溺之。一有工焉,就说:五学就够了。甚至抛弃百事不在乎心,说:五文士也,只在文中工作。这其至之鲜...孟子皇帝不暇着书,荀卿盖也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颜以模言语,这道不足,强言者也是。“我认为文章的语言很难精致,但很容易让作者自满。世界上的学者经常沉迷其中。只要他们有一点成就,他们就会认为他们的知识就足够了。有些人对世界漠不关心,认为只有写文章才是他们应该做的,其余的都是漠不关心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少有人在文字创作上真正成功。
欧阳修说,孟子一生都在努力学习义理。荀子直到晚年才出版。至于杨雄和王通的作品,他们模仿前人的语言,没有自己的创新。这就是学术能力不足但勉强写作的例子。其目的是强调,阅读必须深入研究和掌握。只有积累了深厚的学术成就,无论是叙事推理还是有前途,一切都是自然的。
[img]416035[/img]
黄庭坚的岳父孙新老曾问欧阳修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欧阳修说:“没有别的了。我只是努力学习,大部分都是为了自己工作。世界上文字少,懒得读书。每一本书都必须出来
求别人。所以,很少有人。没有必要批评疾病,多做,有自己的看法。”欧阳修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勤读多写作是提高知识的最佳方式。同时,他指出,写作时不要有比别人更专注的想法。这种心态很难有成功的人。只要你平时多读多写,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你自然会发现自己文章中的不足,从而得到改进。
欧阳修的阅读方式在于“专业”一词。如果你遇到你不理解的问题,你不会羞于问问题,谦虚地问别人,不要求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记忆深刻、无所不知的人才。这是他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阅读策略,也是他在古代文学、历史、诗歌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摘自香港文化报告)
欧阳修的治学之道:作为文坛宗主,学习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