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谁在南明排名第一,史可法不仅是他死守扬州,最后以身殉国。即使从当时的地位来看,史可法也是崇祯皇帝选择的第一个留在南京的人。但是如果你想抛开史可法为最后一个汉朝忠诚的外衣,你会发现史可法留给我们的形象只有四个字:平庸无能。当时崇祯皇帝及其直属继承人无法南渡时,留守南京大臣的首要任务必须是立即重新选择一位新国王,以稳定局势。此时,史可法作为第一重臣,已经变得举足轻重,但在这个问题上,他与后来被认定为南明第一奸臣的马士英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有严重的自私。
[img]410362[/img]
当时谁有资格继承王位?根据血统的亲密关系,分别是明神宗的孙子福王朱由松、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英,其次是明神宗的侄子、鹿王朱常齐。按照封建伦序的观念,福王、惠王、桂王自然是第一个考虑的,但福王是这三个人中的第一个。他在伦序和地理上都占据了明显的有利地位。事实上,当时很多大臣和有识之士也认为福王是最合适的人选,也看到了立君要尽快的事实。但与此同时,东林党福王的祖母是明神宗宠爱的郑贵妃,几乎所有明神宗清流倒霉的时候都有郑贵妃的影子。他们担心福王上台后会搞“翻案风”,导致东林党失势,于是提议立鹿王朱昌为新君。
有一段时间,整个南京城被党争搞得一团糟。此时,作为留守第一重要大臣,史可法最应该做的就是果断立君。即使他对福王不满意,他也应该果断支持东林党。简言之,我们应该尽快确定这些重大事件。然而,史可法在这个紧急情况下取得了平衡和混乱,并提出了建立桂王为君的妥协计划。
后来,虽然在东林党人的思想工作下,史可法认识到鹿王朱昌是新君,但长期的立君之争让立福王的军阀们看到了朝廷的虚弱本质,于是他们立即用自己的力量开路,用军队说话。马士英与镇将军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人合作,派兵护送福王继位。到目前为止,史可法不得不为弘光皇帝欢迎。
如果要严格追究责任,史可法应该是第一份。如果他作为留守第一重臣支持福王,为什么要向四镇求助?马士英之流怎么能掌握大权呢?之后四镇的飞扬跋扈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终弘光一朝,武将视皇帝为无物。史可法是朝廷徒有虚名,内耗激烈,无暇顾及的始作俑者。福王继位后,史可法自然被赶出朝堂,被派往江北督军。
[img]410363[/img]
这时,正是李自成败离开北京,满清进入北京大师时,河北、河南、山东大部分地区曾经出现过统治真空,满清军队不足,无意控制如此广阔的地区。明朝残余政府势力组织武装自保,希望史可能带兵北上收复失地。但令人心寒的是,南明政权的头号军事长官,辅国重臣,面对这样一个不用消耗一兵一卒就能收复失地的大好局面,竟然毫不动心。驻扎在江淮与山东接壤的史可法既没有出兵,也没有派部到山东、河南等地守卫和建立统治机构,更不用说靠近北京的河北了。
有人说江北四镇只有一个高杰听了他的命令,其他三镇根本不能指挥。尽管如此,但史可法还是可以派出少量军队驻扎在一些富裕和关键地区,并建立一支完全服从朝廷甚至自己的军队。但人家是“冷眼旁观”,一兵一卒也不发。而他在后来给朝廷的上奏中竟然妄想联合满清围剿李自成,真不知道他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民族叛徒。更可笑的是,史可法还认为,只要满清南下出钱,就可以让他退兵,让满清让出被占用的土地。这种弱智的行为与当年的晋惠帝有些拼搏。后来满清杀了李自成,然后准备灭南明,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史可法还在犯错。
[img]410364[/img]
我们前面说过,高杰是江北四镇唯一听命于他的人,他在清兵南下时被叛徒刺杀。在相反的情况下,史可法应该主动抚恤和安抚他的士兵。但当高杰的妻子邢担心儿子年轻,无法压制公众,得知史可法没有儿子,提议让儿子拜史可法为义父时,史可法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估计他觉得高杰出身流寇,他的儿子不配当书香门第世家的义子。结果,高杰部人心旷神怡,名将李成栋、李本深、邢氏母子相继降清,反而成为攻打南明的主力军。
此时的史可法只潇洒地留下了一位心旷神怡的士兵,自己“一心以退保扬州为上策”回扬州。后来清兵之能长驱河南,如入无人之境,全拜史可法赐予。守卫扬州城有多迂腐就不多说了。总之,史可法终于死了,为大明殉国是他一生的巅峰。可以说,史可法最终的辉煌掩盖了他以前的许多错误。史可法为明尽忠,宁死不屈是值得肯定的,在位勤政廉洁也是值得称赞的。但是抛开这两点,我真的不知道史可法有什么值得称赞的。
南明第一忠臣史可法的另一面 出乎意料的是,昏招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