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清朝宫廷为背景的电影和电视作品继续流行起来。即使是平日不读史料的观众也可能知道康熙二废王子的故事。为什么一朝的圣人和两个废王子?王子为什么这么暴力?是康熙教育的失败还是王子自己的问题?
皇太子的心理变态
虽然康熙皇帝做出了废墟皇太子的决定,但他仍然对尹仁有一种鞠躬的感觉,所以他深深地陷入了矛盾和痛苦之中,他的思想有一定的重复。他的相关演讲也给人一种立即后悔的感觉。《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47年9月甲申、戊子。尽管如此,他还是在9月24日颁布了废墟皇太子尹仁的诏书。
[img]410149[/img]
然而,康熙皇帝仍然对自己努力培养的皇太子成为恶行的事实感到困惑。此外,他已经有了迷信的想法,所以他产生了一个荒谬的想法,“突然被鬼魂所依赖,阻止它的本性”和“为什么不疯狂”。《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47年9月丑陋。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帝将胤仁的“贪暴纵肆”归结为“为鬼所依,狂易成疾”;《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47年9月丁酉。复立胤仁时,称此病“已逐渐恢复”;《清圣祖实录》卷237,康熙48年庚辰。二废太子时,又说“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清圣祖实录》卷251,康熙五十一年九月庚戌。
事实上,清朝唯一一个使用长子王位继承制度的皇太子尹仁并不重要,而是有严重的心理变态。他的许多暴力和残忍行为与此密切相关。
尹仁性格的突出特点是心胸狭窄、易怒、敏感和焦虑。这既有先天因素,也有环境。
异常心理的形成
怀孕期间的焦虑或先天原因
胤琏出生于康熙13年(1674年)5月。他的生母赫舍里氏怀孕的后一阶段也是产前教育最重要的时期。当三藩之乱开始,清政府感到尴尬时。面对这种相当不利的情况,赫舍里的复杂情绪可能会超过后宫的所有人。康熙帝曾为此深感遗憾,因为她的第一个孩子承虎已经去世了,@ 再生一个孩子,是赫舍里作为皇后的首要职责,也是康熙皇帝、孝庄太后的期待。如果康熙皇帝有了新的继承人,清朝的力量将与三藩的力量进行比较,赫舍里也可以进一步巩固他的宫殿地位。然而,如果她这次生下公主,她会为丈夫和太后感到羞愧,留下终身遗憾,再次生下孩子,从而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怀孕期间赫舍里氏的紧张、焦虑,对胎教不利,而且这种情绪会对胎儿产生一定的影响。允仁禀性暴躁,可能有这种先天因素。
赫舍里出生时,22岁,以前生过孩子,但这次死于难产,不能排除她怀孕期间过度心理负担的负面影响。
[img]410150[/img]
宠物导致暴虐
尹仁不到两岁,被列为皇太子,从此处于极尊地位。康熙皇帝非常爱他,没有人敢责怪他,所有人都尽力奉承他。尹仁14岁前,曾祖母孝庄虽然健在,但年老多病,不能像培养孙子康熙帝那样亲自督教曾孙。在这种极其特殊的成长环境中,尹仁从小就养成了强烈的优越感,视而不见。他认为除了父亲康熙皇帝,一切都不如自己,应该在自己的控制下。他不能忍受挫折,不能容忍任何不愉快的事情,否则他会生气,通过攻击、虐待、伤害他人来发泄他的不满,甚至享受它。这使得银行逐渐产生了强烈的权力欲望和滥用权力的习惯,在生活中享有与皇帝相同甚至超越的待遇,使他从小就有强烈的物质财富占有欲,养成挥霍无度的风格。这是尹仁残忍贪婪的思想根源。缺乏限制的权力和为他索取的财富彻底腐蚀了他的身心,使他性格中的两个弱点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最初的易怒、焦虑和其他个性特征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心理承受力较差,进一步降低,精神极其敏感和脆弱,导致异常心理。
康熙对恶行视而不见
康熙帝对胤仁的培养有很大的偏差。他对允仁的不良品行视而不见,对其缺点百般包容,但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胤仁的奢求,“以感悦其心,冀其迁善也。康熙五十一年十月辛亥,《清圣祖实录》卷251。然而,康熙皇帝密切关注尹仁对满汉文化知识的研究,希望他能读懂理性、文武兼通、宽仁孝道。然而,尹仁在知识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令人欣慰的是,他的贪婪、自私、残忍、为所欲为的思想作风也在恶性发展。应该说,康熙皇帝并非没有意识到尹仁的严重问题,但他只是幻想让尹仁学习知识,尤其是儒家修复和治平的方式,让他感受到并纠正他的恶行。与此同时,他还认为尹仁具有较高的满汉文化素养,“其骑射词文学,无不及人”,《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47年9月丑陋。安慰自己,以减轻他对尹仁畸形发展的担忧。这种自我欺骗只能加速悲剧的到来。
文化差异导致精神压力
在满汉传统文化的互动作用下形成的特定氛围,也给胤仁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尹仁仅凭长子身份获得储位,这与满族传统政治观念不符。在仍然受到满族传统文化影响的满族皇室王子心中,他们对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皇太子的角色感到陌生,并有一定的抵抗力。只是因为皇权强大,康熙皇帝决定实施这一制度,他们只能服从。皇太子尹仁性格作风上的突出弱点,促使他们进一步怀疑长子皇位继承制,加剧了他们对这一制度最大利润者储君尹仁的反感。康熙十四年(1675年)建仓后陆续出生的众王子(皇长子允儿除外),因为皇太子胤仁的存在,剥夺了他们争夺王位的权力和机会,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从而对胤仁产生了不满和嫉妒。此外,一些年长的皇子终于形成了反太子派,因为他们欺负和侮辱了所有的兄弟。
[img]410151[/img]
他不可能意识到这些骨肉手足、皇室易亲、王公大臣的不满甚至敌意。他觉得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正在一步步逼迫自己,使自己越来越被动,储位岌岌可危。这种严峻的形势加剧了允仁本已处于萌芽状态的异常心理。大量的例子表明,他的“肆虐、暴力和淫乱”也有意减轻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缓解他的焦虑和恐惧,并报复政治对手。
复合储备位置已成为惊弓鸟
尹仁的储位失去后,由于反太子的力量依然存在,威胁日重,他重新成为众矢之的,与反太子派的对立更加尖锐。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理变态,也就是康熙帝所说的“狂易病”,是不可能消除的,只能进一步加重。为了发泄自己的压抑、怨恨和不满,他殴打和侮辱下属,达到歇斯底里的程度。他怀疑身边的一切人,甚至他手下的一个小太监“上厕所,都送人伺候”。对此,康熙帝感叹道:“以此观之,当无处不在地伺察者时。康熙五十一年十月辛亥,《清圣祖实录》卷251。这个典型的例子恰恰表明,在皇权和反太子派势力的攻击下,胤仁就像一只惊弓之鸟,整天惊慌失措。尹仁长期焦虑,逐渐对每个人失去信任和敌视,以虐待他人的方式发泄对王子、王子和大臣的怨恨,寻求心理平衡。
康熙皇帝之所以称尹仁为“狂易”,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做出废王子的决定后,情绪波动很大,思想斗争激烈。所谓尹仁因为疯狂的疾病而失去了人们的心。这是一个很难证明的解释,但它使康熙皇帝能够从中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和一些精神上的解脱。
尹仁的心理变态是康熙教育失败还是王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