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有权力的地方就有腐败,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无论哪个朝代,治理腐败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许多王朝建立后,不乏文化武术、才华横溢的皇帝,也不乏忠于国家、服务领土的文臣和武将,但为什么他们永远逃不出历史周期律呢?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后人安逸享受,废除朝政,二是贪官猖獗,逼反百姓。如果历代皇帝取得了一些成就,他们都会从治理腐败开始。如果腐败不消除,其他发展将得不到保障。
[img]396984[/img]
历史上,皇帝治理腐败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最残忍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多次禁止腐败,甚至规定受贿60两银被判处死刑。朱元璋对贪官的仇恨与他童年的经历密不可分。朱元璋年轻时家境贫寒,为了补贴生计,不得不向地主放牛。虽然他的家庭经常被打破,但幸运的是,他的父母还在,不富裕,也不贵,但至少有一个温暖的家。然而,不久之后,一场大灾难彻底摧毁了朱元璋的幸福生活。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发生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都饿死了,朝廷拨出的大部分救济和粮食都被贪官腐败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甚至找不到墓地,因为他们拿着父母的尸体。
后来,朱元璋仍然记忆犹新,经常警告王子们要知道打败世界并不容易。对于贪官来说,朱元璋自然非常讨厌他们。正是他们逼死了他们的亲戚。他制定了严厉的法律来对待贪官。在位31年后,他杀害了15万名贪官。他还发明了剥皮萱草、铲头会、枭令、称竿等酷刑。因为刑法太残酷,洪儒君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查一下。
虽然刑法严格,满朝文武天天战战兢兢,但并没有阻止腐败官员的腐败。为什么?明朝公务员工资太低,有时候经常发不到工资。如果他们不贪婪,他们就活不下去了。因此,朱元璋的严刑治贪效果并不好。最后,明朝死于腐败。
与朱元璋相比,清朝雍正皇帝的治贪手段要聪明得多。他深刻认识到一个问题:要想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单靠杀人是行不通的,必须堵住制度上的漏洞。他实施了三项政策,最终使清朝国库从300万变为500万,为乾隆盛世的开放奠定了基础。
那这三个措施是什么呢?第一项是消耗大众。消耗是指地方官员在收钱和粮食时,会以押运过程中的消耗为由,多收钱和粮食,多收钱的部分自然会进入自己的口袋。雍正七年,雍正皇帝开始实行消耗大众,取消所有附加税,实行法定税,制定养银制度。这样不仅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还增加了官员的福利,基本工资更高。官员们自然不会在那三瓜两枣上动歪心思。
[img]396985[/img]
第二项措施是实施钦差大臣检查制度。一旦发现地方官员存在腐败问题,朝廷将派人作为钦差大臣进行检查,并有一群候补官员前来参观。这样,钦差大臣就想通过查贪官立功,这些候补官员也想通过查贪官来填补空白。他们必须尽最大努力,没有人会为贪官打圆场,治贪效果很好。
第三项措施是实行连坐制度。为了转移财产,许多贪官宁愿自杀也不愿承认自己的罪行。他们认为死亡没有对证,法院也不能确定他们的罪行。然而,这一举动在雍正皇帝中是行不通的。一旦贪污罪被确定,雍正皇帝将控制其家庭的所有人员。父亲死了,儿子继续还,儿子死了,孙子继续还。总之,雍正誓不罢休,一旦家里有贪官,未来,后代科举官员将受到牵连和影响。在这些措施的打击下,清朝雍正时期,社会氛围和官场氛围大大改善,成为封建社会治理贪婪的成功典型例子。
朱元璋杀了15万人,无法治贪。雍正只用三招吓破贪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