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格林沁()——1865年),晚清著名将军,蒙古科尔沁旗人,姓博尔济吉特,祖先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僧侣是道光皇帝的继承人。僧格林沁的恩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皇室显贵,二是晚清名将。经过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他受到了青睐。道光五年(1825年)攻打君王。道光十四年后,他受到皇家前卫的攻击,纠正了白旗领导的侍卫内部大臣、蒙古都统、蒙古都统、总理营地和满洲都统的白旗。历史上被称为“出入禁令,最恩惠”。咸丰五年(1855年)被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世袭无替,被称为“僧王”。军事方面也挺可道的:他曾抗击太平天国北伐,活捉李开芳;第二次鸦片战争,他指挥大沽口海战,击败英法联军,但在八里桥战役中惨败,蒙古主力失利。同治四年(1865年)与捻军作战时,朝廷震悚,辍朝三日表示哀敬,配享太庙,并给予“忠”。
[img]395392[/img]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的死亡被称为晚清军事的转折点,这是由僧格林沁在平衡满汉军事力量中的作用决定的。
在晚清道咸之世,八旗、绿营平日久,都是腐败不堪,才有曾国藩办湘军征服太平军。而曾国藩的汉人身份却让统治者烦恼不已,试举一个例子,咸丰四年十月十四日,曾国藩战胜太平军取武昌。咸丰大喜过望,让曾国藩代表湖北巡抚。大学士祁藻进言说:“曾国藩以侍郎为籍,犹匹夫耳,匹夫居禄里,一呼,从他身上摔了一万多人,恐怕不是国家福。咸丰立即醒来,收回成命,只赏曾国藩兵部侍郎头衔。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可见统治者对汉族官员的恐惧。
[img]395393[/img]
(咸丰)
和尚格林沁作为朝廷亲贵,利益捆绑,对朝廷极其忠诚,史载李开芳被消灭后,曾大哭:“我对不起先皇帝!今天的大难未平,难道臣子能说是安逸的人吗?“他还有另一套军事工作。一方面,朝廷可以勇敢地任命他,另一方面,它可以遏制汉族官员的武装。个人原因和晚清权力分布的特点是僧格林的原因。它被称为“曾经主宰南方事务,王子和僧侣主宰北方事务”。僧格林沁也知道朝廷的良苦用心,也与汉人官员屡屡发生争执,这是满族统治者的如意算盘,也是僧格林沁的个人出路。
[img]395394[/img]
(曾国藩)
僧格林沁死后,朝廷无体可用。慈禧太后随后命令曾国藩等人监督和压制扭军。从此,军权落入曾国藩、淮军李鸿章等人手中,满汉之间的权力争夺直到清朝灭亡。
为什么他死了,清廷再也没打过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