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季节。经过激烈的竞争,各省新的高考状元即将诞生,新的梦想开始起航。“状元”一词起源于古代科举考试,至今仍在使用。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学者成为官员的唯一途径,科举考试中的状元也是最受钦佩的。状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img]393530' />
据统计,自隋朝科学考试成立以来,历代顶尖学者有592人,从唐代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在这592个顶尖学者中,也有自己的优势。
1.最厚脸皮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死都掌握在他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个秀才,但他巴结了权贵的功夫,很快就和仇士良打得火热起来。今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进士,便向仇恨发帖,去找当年的考官高凯。高凯为官清正,把他轰了出去。裴思谦生气时,声称明年不要非状元。第二年,裴思谦拿着仇士良的帖子去找考官高凯,对他说:“仇大人有信,推荐裴思谦为状元。高凯早早忘记了裴思谦,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人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去做。裴思谦厚脸皮说:“裴秀才不是状元!高凯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说:“卑官便是。不得不让他成为状元。要自己出名,而且还要个状元,这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与伦比。
2.身份最高的状元赵楷
[img]393531' />
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偷偷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因为他的文采真的很出众,他一路战无不胜,进入了殿试。在殿试中发挥得更好,获得了第一名状元。发布后,赵楷将真相告诉徽宗。徽宗高兴的时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升为状元。据说清朝康熙皇帝也偷偷参加了科举考试,获得了第三名(探花),但毕竟不是状元。赵楷便成为中国历史上地位最高的状元。
3.最悲惨的状元——陈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在洪武三十年高中排名第一,成为大明第六状元。巧合的是,这次中进士都是南方人。更巧合的是,三位考官也是南方人。北方士子拒绝接受榜单公布。上诉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怒不可遏,命张信、陈安等12人复查。此时,有报道称,张欣和陈安打算将北方考生水平较低的试卷提交皇帝审阅。这是不必要的,但朱元璋很生气,把陈安革除名,车裂而死。陈安只做了不到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结局极其悲惨。
4.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一位学者参观了山东某县。知县大人得知这位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鄙视书生,问他有什么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让他念一首,书生念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笑着说:“这是个瞌睡汉。学者们非常生气。这位学者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冠。他给公子写了一封信:“困汉现在中了状元。公子看着他的信,冷笑着说:“等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给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就是这个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胡旦是第一个有这样自信的人。
5.能吃的状元-李盘
李盘是康熙时期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能吃得很好。此外,他的想法和写作速度都很慢。我在宫殿里试了36个馒头。这意味着,今天,赖还必须呆在考场里写文章。他害怕挨饿,所以他必须带足够的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盘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泪流满面地央求考官;“学生一生的事业,在这里一举。请不要催,让我慢慢写完。监考官看到他可怜,就给他发了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就吃完了,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直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成为头号状元。与他同榜的探花诗调戏李盘:“看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江勃的外表很好,刀笔像萧何。木下还有孩子,虫边还出番。一般来说,很难学习,36个糕点从此,“糕点状元”李盘传遍了士林。
盘点古代最有个性的五个状元:最能吃状元,一次考试吃36个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