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人只来中国,说了三句话,戳破了清朝繁荣时期的假象
公元1793年,清朝乾隆年间,一个庞大的外国使团来到中国。
这个来英国使团为这次访问精心准备了600多盒礼物,并携带了大量的研究人员与他们心中强大的中国“交换”。
马戛尔尼是这个700多人使团的团长。作为当时英国顶尖的外交官,英国对他的出使寄予厚望。
乾隆时期,清廷全力贯彻闭关锁国政策,只在广州开设了一个通商口岸。为了向中国输入更多的商品,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商人都必须上下管理通商港的官员,以便更多地“照顾”他们。但即便如此,对于像英国这样的海上大国和贸易出口大国来说,一个被驻地官员“利用”的港口仍然无法满足其强大的出口能力,@ 英国希望利用乾隆生日的机会,通过使团访问,让清朝对其开放更多的港口,扩大贸易。
83岁的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遇到了使团。然而,第一次接触并不愉快。马戛尔尼拒绝跪下,磕头崇拜,只向乾陵驾驶英国人单膝跪下的礼仪,这在当时清朝统治者眼中是非常不道德的。
虽然开场不愉快,但英国使团准备的礼物还是挺真诚的。600箱礼品中,有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科技产品,包括蒸汽机、绵纺机、迫击炮、连发手枪等。
[img]392087' />
对于当时最先进的东西,在场的清朝官员看了之后一脸不懈。即使马戛尔尼想给福康安表演欧洲最先进的火器装备,作为乾隆最重要的将军,福康安也轻蔑地回答:“看不看都行,没什么稀罕的!”
据记载,英国人带来的所有礼物最终都堆放在厕所里。
展示礼物后,马戛尔尼趁机表达了“希望中英贸易自由”的意愿,但乾隆听后只说了一句话:不需要!
乾隆的意思很简单:我千里沃土,地大物博。我需要和你贸易什么?你们小国都想要我们中国的物品,但我中国不需要你们的任何东西。
乾隆把英国使团送回家,给英国国王写了一封法令。请注意,这不是一封信,而是一封法令。这封信是两个平等的人之间写的,这封法令是中国皇帝给你海外诸侯国的圣旨。
乾隆的圣旨说:“我的中国真的很有威望。万国来朝(有点忙?)我们的中国无处不在。等队长亲眼看到,中国不需要和外夷贸易。”
乾隆最后说:“等等小国,在海外谋生不容易。以后就不用再来了。只要你能更体谅我,想到我的善良,那就太麻烦了。等等,永远听话。我们分享和平的祝福。”
[img]392088[/img]
这一外交事件,英国人轰轰烈烈的开始,却被中国人迅速结束。
后来,马戛尔尼在日记中提到了他对中国之行的看法:
对于清廷政策:“清政府的政策与自负有关,它想凌驾于各国之上,但却只知道如何防止人们的智力进步。”
和中国人住在一起:“中国普通人生活贫困,每个人都很瘦。我们很少看到像英国公民这样的啤酒肚,或者像英国农民那样快乐的脸。”
@ 马戛尔尼总结道:“中国是一个神权专制帝国,它只是一片雄伟的废墟。人们生活在最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害怕得到竹板的恐惧中。他们把脚裹在女人身上,杀死婴儿,统治者残忍但胆小。中国最终将回到野蛮和贫穷的状态。”
一个外国人,用他的一次中国之旅,说出了他眼中的中国,也预见了后来的中国。
马嘎尔尼第一次来到清朝,一眼就看到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