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9年,明朝燕王朱迪以“靖难”的名义发动叛乱,公开与建文帝作战。于是明朝进入了一场悲惨的“南北战争”。此时,在南方的建文帝手下没有多少将军可用,北方的许多将军都顺从了朱迪。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建文帝朱允文只有65岁的老将耿炳文才能委以重任,于是他被任命为北伐教练,带领30万军队(事实上,只有13万)北上攻打朱迪。
让我们先谈谈耿炳文。他是明朝的开国将军。虽然他的名声无法与徐达、常遇春、胡大海、蓝玉等人相比,但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辉煌的历史。看看他的功劳簿。耿炳文是朱元璋创业的第一批员工。他来自安徽省凤阳市,是朱元璋的村民。他的父亲耿君在长江与朱元璋作战并死亡。耿炳文继承了父亲的职位,继续为朱元璋作战。
[img]390632[/img]
耿炳文打仗的能力是杠杆,公元1357年,耿炳文攻占张士诚地盘长兴,张士诚派李伯升率十万大兵反击。当时长兴市只有7000名守军,朱元璋派来的援军也被李伯生夜间攻击退役。在这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耿炳文并不着急,随机应变。他甚至与7000名孤军和10万名敌人在一起一个多月了。”炳文婴儿城坚守,攻击非常紧急,随方御之,不解甲方月余。后来,在常遇春的配合下,耿炳文击败了李伯升的主力军,并在追击战中歼灭了5000多名敌人。这场战争使耿炳文出名,也使他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耿炳文一直是未来大规模战役中的重要人物。他跟随常遇春攻占中原,平定山西河北,击败元朝将领,南征云南。因此,朱元璋在谈功行赏时,将耿炳文与徐达、常遇春等人并列,并将他的长兴保卫战封为长兴侯。
列举这么多,只是说明建文帝派耿炳文北上讨伐朱棣应该是明智的,至少不是错的。只有这样的百战名将才能胜任如此重大的任务。然而,这位老将军遇到了新的情况。北上的部队一进入河北,进入真定,就遭受了挫折。驻扎在雄县的9000多名前锋被朱棣彻底歼灭,失去了国家。
早期的失败可能暴露了耿炳文的缺点:善于防守,不善于进攻。擅长消费,不擅长决战。这一缺陷导致朝廷部队进一步失败。当时耿炳文的将军张宝被俘,朱迪故意把他放回去,说要进攻真实。耿炳文的军队驻扎在沱沱河南北两岸。耿炳文一听说真的会受到攻击,就迅速将南岸部队转移到北岸以确保真实性。然而,军队一渡河,朱迪的军队就发动了一场突袭。耿炳文军渡河时,队列不整,横插截断。耿军乱七八糟,自相践踏,伤势惨重。“炳文军不能成列,输入城市。争门、门塞、舞蹈死者数不胜数。”
然而,耿炳文毕竟是一代名将,他的部队一旦成功收缩战线,撤回真正的城市,就会变得坚不可摧。朱棣连攻三天,真正的城市一动不动,稳如磐石。朱棣说:这是开国老将,打不过,我们撤退了,于是撤退了,“燕王知炳文老将,不易下,越三天,解围还。“虽然战败了一段时间,但在这个时候,真正的城市里仍然有10万军队,坚持不是问题。然而此时的金陵却乱了阵脚,被一时的战败吓倒了,竟然以为耿炳文无能,把它换成了李景隆,还找了个理由逼他自杀。这次撤换极其致命,李景隆率领明军,迎来了更大的失败,在白沟河惨败,几乎全军覆灭。耿炳文至少守住了真相,但李景隆却一路败退到山东济南。后来,李景隆打开金陵城门,主动向朱迪投降。
如果建文帝继续重用耿炳文来限制燕王,战争可能不会像后面那样崩溃,而耿炳文一死,当燕王南下时,朝鲜就没有将军了。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改变能人。胜利和失败是军事家的常事。只要能人在那里,总会有转机。
为什么建文帝满盘输给朱棣?是因为朝中没有可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