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有句话叫春秋无义战,但是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我们必须提到我们的英雄宋襄公。
[img]385022' />
春秋时期,五国轮流争霸,宋国就是其中之一。公元前643年,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因君位继承而引发内乱。第二年,宋襄公派兵协助齐孝公获得君位。与此同时,楚成王借齐国中衰、中原无霸的机会将势力渗透到中原。尽管宋国的国力仍然较弱,但宋襄公希望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诸侯国,与楚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
战争起因
公元前639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于齐,在宋襄公的强烈要求下,三国同意同年秋在宋国召开诸侯大会。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陈国、蔡国、郑国、徐国、曹国之君在盂会盟,齐国和鲁国借故未到。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结果在会场上被楚成王突袭被俘。楚成王威胁进攻宋都商丘,宋军坚守,数月未下。不久,在鲁熙公的调解下,楚成王于同年冬天释放了宋襄公。
[img]385023[/img]
宋襄公回国后,不甘受苦之辱,也没有放弃争霸之心,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于公元前638年夏天联合卫国、徐国、滕国进攻附楚的郑国。楚成王率领军队救郑攻宋。宋襄公随后被郑撤回。
[img]385024' />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楚军抵达洪水南岸时,宋军已占有利地位,在洪水北岸列阵待敌。
楚军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我们彼此不在,但我们可以半渡而击”。宋襄公拒绝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逼人于厄运”
"。楚军渡河后开始阵列时,公孙固邀请宋襄公乘坐楚军阵列混乱,立足不稳之际发动进攻。宋襄公不允许,说:“不鼓不成列”。直到楚军阵列结束,他才下令进攻。由于楚军实力雄厚,经过激战,宋军大败。宋襄公亲军全部歼灭,宋襄公大腿严重受伤。
战后,中国人都抱怨襄公指挥不当,但宋襄公并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向臣民辩护说:“古为军,临大事不忘礼”、“君子不重伤,不抓二毛,不封闭,不鼓不成列”,认为遵守古训行事没有错。公元前637年5月,宋襄公因重伤死亡。
易才想说,仁义没有错,但要结合自己的实力,在自己的劣势下对敌人仁义就成了笑柄。雷锋同志说,善待敌人意味着对自己不负责任。正如《淮南子》所说:“古之伐,不杀黄口,不得二毛,古为义,现为笑,古为荣,今为耻”。
洪水之战标志着自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的“礼仪之兵”退出历史舞台,以“诡诈”为主导的新型作战模式的崛起。
洪水之战中,第一个死于仁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