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士总是用“门外汉”作为典故来形容外行或尚未开始某些事情的人。然而,最初被称为门外汉的人是宋代伟大的作家苏轼。
这个故事记录在《五灯会元》中。有一次,苏轼在参观庐山时写了一首诗:“溪声是一条又长又长的舌头,山色不是一个干净的身体吗?晚上有8.4万首诗,别人怎么能像人一样举起来?”这首诗用连绵不断的溪流来比喻佛法的无限,并解释了禅宗的第一义。
[img]383733' />
听了苏轼的诗后,圆智禅师非常欣赏他,认为苏轼在思想上与佛教子弟无异。然而,这位禅师认为,苏轼甚至没有找到研究佛法的方法,只是一个外行。
参考历史记载
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在访问江州东林禅院常总禅师时,因悟禅理,写下了《苏东林诗》:“溪声是广舌,山色不干净吗?晚上8.4万首诗,他怎么能举得像个人?”
据宋释普济记载,五灯会元:“(证悟法师)是护国这庵的云禅师,夜语次,师举东坡《宿东林诗》,并说:‘也不容易到达这片田地。"庵说:‘尚未看到路径,何言到耶?"说:‘就像他说的:溪声是广舌,山色不干净吗?如果不到这个田地,怎么会有这个消息?"庵说:‘是门外汉耳。"""据说证悟大师拜访了安云禅师。在晚上的谈话中,证悟以苏东坡写的《苏东林坡》为例。他认为苏东坡有很深的佛教造诣,但安云认为苏东坡还没有看到路,“是门外的汉耳”。
都说门外汉,但是你知道它的真实来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