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后,为了对付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南方的南明政权,他们不得不利用明朝降将的力量。因此,清初,三位汉族藩王被封为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忠诚。但在康熙时期,三藩已成为清廷不可低估的力量。
[img]383289' />
康熙智擒鳌拜亲政后,康熙皇帝雄心勃勃,想成为一位有前途的君主。于是康熙针对当时势力不断扩大的三藩,对朝廷构成了巨大威胁。
[img]383290[/img]
三藩之乱的导火索是: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归老辽东,让其子尚之信继续守护广东。但经户、兵两部、议政王贝勒大
臣集议后,认为如果尚之信支兵留在广东,霸气难制,康熙帝在朝廷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贸然下令撤全藩。吴三桂和耿精忠得知后无法自安,于是先后上疏要求撤军,以此来试探朝廷,希望朝廷能撤回撤军的命令。但朝廷不但没有撤回命令,还顺水推舟批准了吴三桂和耿精忠的上疏,并要求三藩所属人员全部迁至山海关以外。
[img]383291' />
吴三桂得知朝廷坚决撤藩的消息后,迅速联系了平南、靖南二藩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将,并迁往台湾郑经,邀请响应,共同攻打清廷。吴三桂起兵后,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赢得了很多汉人和对满清朝廷不满的人的支持,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了长江以南的地区。此时,三藩与清廷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三藩有越过长江攻打北京的大势所趋。
[img]383292' />
此时,如果吴军渡过长江,战略主动权将落在吴三桂手中。没有长江保险的支持,清军将完全失去优势,成为吴军刀下待宰的羔羊。但就在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吴三桂突然停止在长江边进军,持续了三个多月。
正是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清廷有机会呼吸,并迅速从各地派遣精锐士兵到长江前线。清廷准备好后,清军集中优势部队进攻长沙、岳州,吴三桂聚集在一起坚守。两军在江西吉、袁二州、广东韶关、永兴、广西吴、迅二州、桂林等湖南周边重点地区反复竞争。清军将军经常观望,工资过高,仍处于军事阶段。
康熙十七年(1673年),74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破天荒地称帝,国名大周。这位皇帝使得吴三桂起兵“兴明讨虏”的旗帜不复存在,也失去了明朝老臣民的支持。同年秋天,吴三桂病逝,形势急剧变化。叛军无首,军心开始瓦解。
因此,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那时起,叛军就崩溃了。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渐攻占清军。康熙二十年底,清军围困昆民,吴三桂孙子吴世潘穷自杀,下属出城投降清军。这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息下来了。
康熙年轻气盛裁三藩,差点灭国。关键时刻,吴三桂自己犯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