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有一位发明家,他在天文学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名字叫张衡。
[img]379065[/img]
张衡,张帝建三年(公元78年)出生于南阳县西鄂县石桥镇一个破碎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阳市城北50里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从小志高力行,被称为圣童,曾将家传余财数百万给侄子。光武帝登基后,张堪被推荐拜官,曾任蜀郡太守,与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蜀郡公孙述,立功立功。后来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拜为渔阳(今北京附近)太守。
张衡小时候,他的家庭一直在衰落,有时他不得不依靠亲戚和朋友的帮助。正是这种贫穷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的下层工人和一些生产和生活的现实,从而对他后来的科学创造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方面,张衡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泛的知识。
[img]379066[/img]
16岁以后,张衡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他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这一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材料。之后又到了东汉首都洛阳。在那里,他进入了当时最高的大学——太学,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学者崔媛,并与他结交了亲密的朋友。崔媛是当时经学家、天文学家贾悝jy的学生,也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知识。在南阳太守鲍德的邀请下,和帝永元12年(公元100年)张衡做了他的主簿,负责文件工作。八年后,鲍德调任京师,张衡辞职回家。在南阳期间,他致力于探索天文、阴阳、历算等知识,并反复研究西汉阳雄的《太玄经》。他在这些方面的名声引起了汉安帝的注意。张衡在永初五年(公元111年)被征召入京,拜为郎中。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张衡被任命为尚书郎。此后,曾担任太史令14年。在太史令任期间,他从事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杨嘉二年(公元133年),他被提升为侍中,但很快就因宦官们的诽谤而辞职。永和元年(公元136年),担任河间相(河间王刘正相),在任上打击豪强,整理法度,一时上下肃然。三年后,朝廷征拜他为尚书,因年老上表请求致仕。张衡死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
@ 让我们来看看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的两大成就:
一是编了《灵宪》。
《灵宪》包含八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宇宙的起源;第二个方面是宇宙的无限性;第三个方面是天地结构;第四个方面是日月角直径;第五个方面是月食的原因;第六个方面是五星运动;第七个方面是星官;第八个方面是流星和陨星。
综上所述,《灵宪》作为一部杰出的古代天文学作品,虽然有一些缺点,但其在天文学史上的意义并不逊色。梁代刘昭称赞张衡:“天文之妙,冠绝一代。”
[img]379067[/img]
二是浑天仪的发明。
根据理论和实际天象观测知识,张衡于公元117年在洛阳成功开发了观测天象的新仪器浑天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由水力驱动的大型天文仪器。
张衡的地动仪器创造成功,历史上出现了第一台记录地震的科学仪器。在国外,直到13世纪,古波斯才出现在马拉哈天文台;欧洲最早的地震仪器也出现在地动仪器发明1700多年后。
@ 张衡还研究了文字训注的知识,包括《周官训注》一书。虽然张衡年轻时就闻名于世,但他从不骄傲。他的性格从容淡定,不容易交接俗人,也不追求名利。将军邓奇是当时权势熏天的实权人物,多次召唤他,他都不去。后来,他成了一名官员,这种性格使他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晋升。他不在乎,而是孜孜不倦地学习科学技术。大概是为了回答好心人的安慰,他写了一篇文章《应闲》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张衡的政治抱负也很简单,就是八个字:佐国理民,立德立功。佐国理民的具体目标和方法是改革中的弊端,加强礼制,消除奸诈,巩固中央政府。
并引用一首《四愁诗》来代表后人对他的敬仰:
我想在太山,欲往从梁父艰难。侧身东望,眼泪沾汉。美女给了我一把金错刀,为什么要报答英琼瑶?什么是担心和烦恼?
出生在一个落魄的家庭,皇帝重用后发明了一些东西,领先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