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是当时仅次于李自成的武装集团。
崇祯十七年,清军挥师入关,明朝统治土崩瓦解。那些受到国家善良的明军大量投降清朝,而原本被骂为山贼、草寇的农民军,在国家毁灭时表现出令人钦佩的气节。
李自成和张献忠都选择了与清军作战到底,但面对八旗铁骑的强大战斗力,他们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连败。
[img]377920[/img]
李自成势力基本消灭后,清朝摄政王多尔根开始关注盘踞四川的张献忠。
清顺治三年,清朝将领肃亲王豪格,带领西征大军,前往陕西四川,矛头指向张献忠。
当年11月,清兵和张献忠大西军在西充相遇。身经百战的八旗兵独特的骑兵战术和精准的箭术,张献忠受不了,很快就输了。《清史稿》记载,肃亲王豪格亲自上阵,“豪格亲自射杀”,一箭射死了张献忠。
[img]377921[/img]
张献忠的死使大西军群龙无首,迅速崩溃。苏亲王的豪格以毁灭性的攻势横扫西北和西南半壁江山,先后平定陕西和四川,为清朝开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顺治五年二月,在外面打了几年风雨的肃亲王豪格,长途跋涉回到首都,获胜。然而,在他回到首都之前不到一个月,他突然被解雇并入狱。威望四射的将军一夜之间变成了囚徒。
[img]377922' />
据《清史稿》记载,当年3月,豪格死于神秘暴病,死于狱中。
作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也是顺治小皇帝的哥哥。他的文学战略才华出众,堪称清朝的栋梁。他刚刚为消灭张献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什么他会遭受这样的厄运和悲惨的结局?
原来这可能和他当年说的八个字有关。
崇祯十六年,也就是明朝灭亡的前一年。8月初九,一向身体强壮的皇太极意外猝死,甚至没有留下半句遗言或遗诏。清朝的下一任皇帝候选人立即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那时候,有两个人是最有资格的竞争对手。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的豪格;一个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琏。
根据中原皇室的规定,“父死子继”是优先考虑的,然后是“兄弟和兄弟”。问题是,在清朝进入海关之前,它并没有深深沉浸在中原文化中,也从来没有这样的概念。豪格和多尔根都是皇室的直系血统,军事成就突出,有足够的资格竞争王位,只能看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力量更好。
说到实力,豪格有明显的优势。当时,清朝元勋将本能地倾向于皇太极家族,支持豪格继位。在八旗中,豪格得到了黄旗、黄旗、蓝旗和蓝旗的支持。多尔根只掌握白旗。
但在个人能力方面,多尔根比豪格好。多尔根被命名为瑞亲王。他聪明体贴。只要有一点机会,他就可能逆转失败。
双方在紧张焦虑中斗智斗勇,暗运心机,盛京内外暗流涌动,杀机四伏。八月十四日,双方终于到了摊牌的时候了。
据《沈阳状启》记载,八旗王聚集在皇宫,准备敲定皇帝候选人。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先开口,声称皇位应该传给皇帝长子的豪格。两位黄旗将领纷纷表示支持先皇之子继位。多尔根的弟弟多多声嘶力竭地支持多尔根,但情况对多尔根非常不利。
谁知在关键时刻,看到即将成功的肃亲王豪格,却无脑地说了八个字:“福小德薄,不堪当”,然后“固辞退”。
两位黄旗大臣目瞪口呆。在关键时刻,多尔琏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立即发言并做出最终决定:“由于皇帝的长子豪格无意继承大统,他只能由皇帝的三个儿子福临登基。皇帝的三个儿子还年轻。我和郑亲王一起帮忙,等福临长大了再回去。”。
[img]377923[/img]
豪格说了八个不合理的词,错过了王位。从表面上看,双方都没有成为皇帝,但多尔琏成为了辅助政府的大臣,实际上控制了皇权。小皇帝年轻无知,多尔琏成为清朝无冕之王。豪格一无所获,让人们拥有生死攸关的权力。
从此,多尔根将豪格视为最强的竞争对手,必欲除之后快。这就会导致豪格射杀张献忠,获胜还朝就入狱的悲剧。
皇太极长子豪格明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什么他最终在监狱里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