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历史上最厉害的帝王师?在熟悉历史的毛泽东看来,并不是“千里之外”的张亮。虽然张亮帮助刘邦夺取了世界,但他从未提出过国家政策的纲领性。诸葛亮不是一个聪明的计划。诸葛亮虽然有《隆中对》,但并没有让刘备统一世界,只是三分之一的世界,也是三国中最弱的一方,最终落下了一个“先死”。更不用说被民间高度神化的刘伯温了,历史上真正的刘伯温什么都没做。刘伯温的名字在朱元璋1370年开国功臣名单中没有。直到奖励结束后的20天,他才封了两个三等伯,其中最后一个排在刘伯温之前。
朱元璋的谋士朱升是毛泽东眼中最厉害的帝王师,并称赞他的“九字国策定江山”。
1969年国庆节即将到来时,中国笼罩着一片忧云惨雾,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确实非常严峻,核战争的乌云笼罩在中国的上空。美苏两霸都挥舞着核大棒,威胁和威胁中国。面对即将到来的核战争,毛泽东重读了《二十四史》,他从《明史》中得到了很多启发。1969年8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对周恩来说:“恩来,你读过明史吗?我觉得朱升是个很有贡献的人。他为明太祖成就帝业立下了头功。顺便说一句,他有九字国策定江山,‘高筑墙,广征粮,慢称王’,我也有九个字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语毕,来临危不畏、处变不惊的毛泽东,还是忘不了幽上一默:“有抄袭嫌疑吗?”
就这样,在那个“为人民做准备”的时代,毛泽东改变了朱升的“九字战略”,成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指示”,成为新中国特定时期妇女和儿童都知道的最高国家政策。凭借这一国家政策,中国安全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朱升也成为唯一一个影响新中国国家政策的古人。
[img]377776[/img]
朱升(1299~~1370年),安徽休宁人,字允升,号枫林。元末1357年,为池州学正,弃官隐石门,朱元璋得知朱升藏石门,亲自到朱升家拜访他。朱升给他提了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慢称王。“高墙”是巩固自己的根据地,不要让根据地丢失;“粮食积累”是充分支持,有经济实力支持;“慢王”是一种策略,不要太早,太早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你想成为国王,别人也想成为国王!谁想说王先灭了谁?朱元璋一听,心里豁然开朗。这就是后来世界闻名的“九言策”。这个“九言策”是明朝开邦定国的国策。
朱生提出“九言策”后,被誉为中顺医生,受到朱元璋的高度重视。他多年来一直被征召问策,帮助朱元璋克饶州、下州和江州。在鄱阳湖大战中,朱生认识敌人和知己,以先发火器、次发弓弩、然后短兵击败陈友谅,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朱元璋南征北战十几年,终于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南京。朱胜被征召到北京当谋臣,先后被授侍讲学士、知制高、同修国史、翰林学士,并与诸儒一起编修《女诫文》。、斋戒文。明朝建立后,朱生深知伴君如虎的道理,毅然选择退休。果然,朱升离开南京后,南京发生了血腥的灾难。朱元璋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因为看到功臣占据高位,儿孙非常文弱,为了保万代江山,怕开国元勋扰乱,制造了一系列冤案。他杀死了原封的64名国公、列侯、将军等34人,受株连的人数超过10万,许多英雄死于死亡。但朱升却因早早抽身而得以保全,最终老于乡下的林泉之下。
朱升性情洒脱,超然物外,他的诗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元末第一次退休时,他写道:“两河兵合尽红巾,桃源怎能避秦?他一生都在读书,却不弃耕作,他写道:“春深雨足长青草,数亩山田自耕。明朝成立后不久,他又第二次退休,并写下了人生的感悟:“百战一身存,生还独有君。越山临海尽,吴地至江分。暮郭留晴雾,荒林落夕。返程当晚,霜叶落下。他的另一首诗《送僧归南岳寺》体现了他淡泊名利、全心全意向佛的情怀:“山路花香上衣,云深南岳一僧归。尘生古如开寒殿,风度闲房掩夕。踏雨棕鞋苔藓滑,炊香野饭稻粱肥。禅余犹转千声,总有游客得见稀。”
历史上最厉害的帝王师?朱元璋谋士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