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年,明朝举行了科举考试。当年8月,崇祯皇帝亲自在太和殿举行了庭审。在回答崇祯皇帝的问题时,考生杨廷鉴不卑不亢地回答:“先取士,先品行,再用文字,用人贵、朴实、廉价,竞争邪恶,无论门户网站……”崇祯皇帝受到高度赞赏,亲自晋升为第一名,即状元。
由于明朝第二年灭亡,杨廷鉴成为明朝276年来最后一位状元。
杨廷鉴,字冰如,号静山,是明朝南直隶武进(今江苏武进)人,出生于1603年。杨廷鉴是东汉著名大臣杨震的后代,出生在一个农耕家庭。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努力学习,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贪图漂亮的衣服。1630年,27岁的杨廷鉴参加了农村考试,他的性格和文品被公认为当地第一。
[img]377386' />
1642年,在张庆辉老师的建议和鼓励下,杨廷健北上参加了会议。据说,在北上的路上,杨廷健绕道河南拜访了他父亲的朋友、著名的理学家孙奇峰,并意外地遇到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杨廷健还写下了“打开大门迎接国王,闯入国王不接受食物”、“均田免费食物”等口号。
1643年,杨廷鉴高中状元后,被授予翰林院修编一职。明一代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有在翰林院工作的经历。杨廷鉴的第一个官职是翰林院修编,起点还是挺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内阁基本上不是问题。然而,杨廷鉴似乎运气不好。不到一年,李自成大军进入北京,崇祯皇帝绝望地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取代了明朝,急需人才。李自成想从原来的明朝官员中选择一部分。显然,在明朝官场混了很久的“老司机”不适合留在新政权;只有刚进入官场的“新司机”才能安全使用。于是,李自成选择了杨廷健,任命他为洪文馆编写。
[img]377387' />
人不如天。谁能想到,李自成只在北京呆了一个多月,在吴三桂和清军的逼迫下退出了北京。转眼间,北京成了清军的世界。
在一片混乱中,杨廷健消失了。有人说他被南明政权俘虏,曾在李自成政权效力上受到惩罚,充军守边。也有人说,他经过艰难险阻回到了家乡,隐居在乡下。@ 杨廷鉴不见了。这段时间的经历没有出现在史书、地方志中,甚至没有包含在家谱中,变成了一片空白。
杨廷鉴的踪迹直到1646年才出现。今年,清廷招募杨廷鉴到北京当官。面对新政权的招手,杨廷鉴没有心动,拒绝生病。
1650年,原明朝老臣洪承类亲自出面,推荐杨廷鉴为官。杨廷鉴在母亲去世不到三年后再次拒绝。
清廷没有放弃。1652年,顺治皇帝亲自出面。当时,杨廷健的儿子杨大坤通过了进士考试,进入清廷当官,在翰林院工作。顺治皇帝通过杨大坤了解了他父亲的病情,并透露了他想请杨廷健当官的意思。杨廷健得知后,第三次拒绝了清廷的“橄榄枝”。
[img]377388[/img]
因此,杨廷鉴终一生都没有成为清朝的官员。
然而,尽管杨廷鉴没有当官,但他仍然对社会福利事业充满热情。
1661年,当地发生了大旱,饥民饥肠辘辘。杨廷鉴向知府提出,要在城乡设立粥厂,帮助众多灾民渡过难关。“从城到乡70英里,救灾民是不可能的。”。杨廷鉴本人也乐于助人,获得了“山中宰相”的美誉。
1665年1月28日,杨廷鉴因病去世,享年63岁。
为什么明朝最后一位状元杨廷鉴拒绝做清朝官员,最后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