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从彦,字仲素,世称豫章先生,北宋熙宁五年(1072)8月13日出生于南平罗源村(今南平市东坑乡罗源村)。
宋元符三年(1100),罗从彦到将乐含云寺拜杨时。经杨介绍,他出卖田产作旅费,到洛阳拜见程浩,请授《易经》。政和元年(111),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杨时门下学四书五经。二年来,杨时任萧山知县,罗从彦从沙县到萧山学习。政和六年,南平李侗、婺源朱松为学生。政和七年,前往毗陵(今江苏武进等地)杨时门下学习,“经过多年的学习,全包书归”。重和元年(1118),“筑室罗源山,绝意仕途”,致力于描述。宣和元年(1119)写成《语孟师说》。宣和六年,应学生朱松的邀请,赴尤溪作《书斋记》。遵尧录于靖康元年(1126)。在《台衡录》中,南宋建炎两年(1128)。绍兴元年(1131)成为《中庸说》。还有《诗解》、《春秋解》、《春秋指归》、《论议要语》、《二程龟山语录》等。
除了绍兴两年(1132)的特殊进士衔和广东博罗县的官方书籍外,罗从彦一生几乎都是在学习和讲座中度过的。他继承了程浩、程毅“穷理”理论的发展和杨石“知必先格物”的“理一分”理论,创立了“静中观理”理论,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朱说:“龟山倡道东南,士游其门人众多,但潜思力行,任重指极,推仲素一人。在理解论方面,他提出了“天地先也,理”,“理后有物”。静中观理,全心全意知性,思而有道,道为至高之善,想立言必先立德。在伦理和人物关系方面,要注重“仁政”与法治的统一。他在《罗豫章先生集》中写道:“朝廷大奸不能容忍,朋友小得不能容忍...如果你能容忍大奸,你会把世界搞得一团糟,如果你不能轻易,就没有人..朝廷的立法不能严格,司法不能原谅。如果你不严格,你就不足以禁止世界的邪恶,如果你不原谅,你就不足以通过世界的感情。.....可爱的不是君主,而是害怕非民,后世的荒凉之君做的不好,所以君主不知道民可怕,但知道民可虐,知道君可爱,知道君可怨,是君主为仇,安得无颠覆之祸?”
[img]377139[/img]
他强-育的重要性,虽然一生贫穷,家徒四壁,处境“独自复寒”,但还是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忠于求道”,愤怒地写着书。他在罗姓家庭书堂的墙上写下了这段话:“自0流传以来,我的家人一看到清白就不能培养。盖金丝虽多,积之几十年必芨,田宇虽广,遗之几十年也亡。哪若残书数卷,贻之吾子吾孙,世世可读不朽;另一个若灵心一点,传之吾子吾孙,可以用之不竭。登斯堂,各宜猛省!"罗从彦这种富贵荣华莫若残书数卷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他的门生李侗和三传弟子朱熹。
罗从彦认为,人的知识和操作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由弟弟的背景决定的。他曾经和学者们讨论过:“德不能依赖。。。自古以来,德最厚的人就像尧舜。如果他们能依靠德,尧舜就会继承他们的儿子。”他认为:“学者必须有正确的方式。如果你不喜欢小路,适合正确的方式,那么尧舜就能做到。为什么不比别人好呢?”罗从彦的思想对朱子影响很大。
罗从彦提倡努力学习,并强调“心官”的作用。他认为治学必须排除外界干扰,所以“尝会愿中(即李侗)在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时有什么气象?“默坐澄心”,“不仅进学有力,而且养心。若“心官不肯思”,就会误入歧途,成为“死灰枯木”。这一提法通过李侗传到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朱认为,读书要做到“三到”,即眼、手、心,而心是最重要的。
罗从彦对政治的看法也相当独特。认为:“学者的立朝应该以正直和忠诚为基础。正直的朝廷没有过错,忠诚的朝廷没有怨言。一是诚实而不诚实,流入雕刻;一是忠诚而不诚实,流入懦弱。”他认为,儒家思想一旦被董仲舒和公孙弘提倡,就不是为了“明道”而学习,而是为了进入仕途。相反,我们非常重视个人的生死和职位,但忠诚不复存在。
罗从彦认为:“君子在朝代就是天下治,盖君子进则往往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忧心忡忡,善良善良。因此,“世界的变化不是从四面八方开始的,而是从朝廷开始的。比如人的悲伤容易在寒暑中浸泡,木头的悲伤容易在风雨中折叠。”在封建社会,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宋绍兴六年(1136)罗从彦卒,享年64岁。春佑七年(1231)后文质;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圣旨在孔庙祭祀;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御书《奥学清节》给罗从彦祠堂。
豫章学派创始人罗从彦生平介绍宋代经学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