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与此同时,有太多关于暴力谋杀和阴谋背叛的故事。长沙王司马懿就是众多故事之一。
司马懿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六个儿子。由于与楚王司马伟的同胞关系,他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他的兄弟被贾杀后,他被贬为常山王。当齐王司马懿、河间王司马勇、成都王司马颖出兵攻打赵王司马伦时,司马懿率领封国军队做出反应,从后面扫荡司马伦的巢穴,表现出果断和英国武术的气质。
[img]376992' />
在杀死司马伦后,司马懿开始专权。这引起了雄心勃勃的司马勇的不满。他上表朝廷,表示要与精卒十万“共会洛阳”,并公开要求身在京师的司马懿为内应。他以为司马懿会输,因为他强弱。他只是以此为借口讨伐司马懿。从来没有想过司马懿胆略过人,带着100多人冲进宫殿,闭上门,奉天子与失败作战。连战三天,司马懿被俘,政权被控制。司马勇对这样的结果非常失望。几次派人刺杀司马懿失败后,他撕下伪装,与司马颖同伐洛阳,打算奉司马颖当皇帝,自己当丞相。而司马懿此时已是骑虎难下。他知道,即使现在主动放弃手中的权力,也无法换取后半生的安全。他的力量太弱了,所以他渴望和平。鱼没有资格和刀子谈判,他需要一场胜利。
他几乎做到了。他在七里涧一战中打破了陆机二十万大军。有一段时间“死者如积焉,水为之不流”。凭借伟大的胜利,他写信给同父异母弟、司马炎的第十六个儿子司马颖。他真诚地说:“我和清,友十人,同产皇室...清宜还镇,以宁四海,让宗族无耻,让子孙幸福。司马颖拒绝了。他的回信写得很漂亮:“前遣陆机董督节斧,虽然黄桥退役,而温南则收胜,一对一,未足增庆。今天的武士百万,良将锐猛,要当兄弟整顿海内。“-全世界都是我的,怎么能和你分享?
战斗非常艰苦。司马懿是一个很会打仗的人,和士卒同甘共苦,士气高,实力弱,却屡败联军。就在这里来回拉锯的时候,另一位雄心勃勃的东海王司马越粉墨出现了。他乘司马懿在殿中不备时发动兵变,将其俘虏,送交联军。司马勇将军张方将司马懿捆起来,放在火堆上慢慢烤死。《晋书》说“易冤痛之声达左右,三军不为之垂鼻涕。比哥哥司马玮21岁身亡稍强的是,他活到了28岁。司马颖一边欣赏这场悲剧。几年后,帅哥被吊死时也28岁。
[img]376993[/img]
司马懿身高1.83米,才华横溢,虚心下士,名声大噪。从他指挥的战斗来看,也可以说是一个既聪明又勇敢的英雄。然而,时不我和,他的才华不仅没有帮助他实现伟大的事业,反而毁了自己的生命。司马玮“少年果锐,开济好施,能得众心”,也只是换来了类似的结局。八王之乱起源于杨家的贪欲,爆发于贾家的贪欲,混淆于诸王的贪欲。十六年后,当这些各有异志的人物纷纷落幕时,中国大地开始了痛苦的百年炼狱史。
一位印度王子比司马王子更幸运。他感受到了人类生活的痛苦,思考了解决办法,最后在菩提树下找到了他的答案,成了佛。我对佛教知之甚少,就我浅薄的理解而言,这个答案可能是两个字:没有欲望。佛是无欲之人。所谓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可能是布道者为吸引信徒而制作的包装。普通人要消除欲望并不容易!食色性,人的一生会遇到多少诱惑:生存、美丽、食物、名誉、财富。蚂蚁还在偷生,人怎么能轻易放弃与生俱来的欲望呢?因此,布道者让人们相信来世,希望这辈子的因果会在下辈子诞生。下辈子的荣华为诱饵,劝说信徒愿意放弃欲望,抵制诱惑,相信佛教。但这样一来,教徒向佛的动机就不同于佛教超越自我的最终目标。释家的大智慧最终改变了世俗的贪婪。假如祖在世,也应该痛哭。
司马诸王,生为皇室,衣食无忧,用度无忧,不需要为来生的幸福刻苦练习。他们有才华,有理想,有条件,各种欲望在无形中慢慢膨胀。当欲望超越天赋,运气违背理想时,多余的欲望就会成为痛苦和灾难的源泉。尽管如此,有多少人不能被物欲所动?千年来,人们仍然以斑斑血泪继续写欲望史。哲人西出函谷关,寻找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至今已有2500年。我们这一代人还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复杂社会里,唯一能做的就是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心态的平和。
伟大的长沙王司马懿 不幸的是,智慧和勇气都是错误的。时代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