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当皇帝的李嗣源,那就是一部大戏。
唐庄宗李存旭是一代战神,打下一片江山,称帝建立后唐。
[img]376872[/img]
但他当上皇帝后不久,就开始贪图享乐,宠坏宦官,并经常与优伶一起唱戏,朝政逐渐变得十分混乱。
比如有一件混乱的事情,就是派魏州军去守瓦桥关,守卫期满,士兵本该回魏州,却不让士兵回来。结果士兵不干了,以皇甫晖为代表的士兵想找个人承头造反。于是抓到一个都将杨仁征。杨仁不干,士兵们一刀砍了他。又抓到一所小学,小学也不干,士兵们又砍掉了小学的头。拿着这两个头去找赵在礼。赵在礼吓得想翻墙逃跑,结果被士兵从墙上拖下来,拿两个头给赵在礼看。赵在礼怕了,只好造反。
李知道后,派他最有效的干将之一元行钦去平乱。元行钦走后,久攻不下。李存旭不能,又派李嗣源去接替元行钦平叛。李嗣源是李存旭父亲的养子,唐中立成立后取得了赫赫的战功。李成为皇帝后,任命他为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相当于总司令,但又怀疑他,让他守边关。最后没去成。此时李存旭无法,不得不再次启用李嗣源。
李嗣源走后,调度元行钦。但是元行钦被李嗣源取代了,本来就不高兴,所以不听调度。不久,赵在礼联合李嗣源的下属抓住了李嗣源,让他承头造反。当然,李嗣源不想造反,于是试图逃出来,逃到魏县。然后让元行钦一起去平叛。出乎意料的是,元行钦不但不同意,还上书唐庄宗李存旭,说李嗣源造反。李不相信,就派李嗣源的儿子去了解情况。结果,元行钦害怕诬告李嗣源的事情被揭露,于是杀死了李嗣源的儿子,并鼓励李存旭亲征李嗣源。李嗣源被迫与李存旭作战。
[img]376873[/img]
李打不赢,退兵回京都洛阳时,被宦官郭从谦杀害。于是李思远一路打到洛阳。本来他只答应当监国,但在女婿石敬堂、宰相安重教的劝说下,他终于当上了皇帝,唐明宗。
李思远是个目不识丁的人。当了皇帝之后,他连大臣的奏折都看不懂,于是封了一个很有学问的大臣,叫冯道,端明殿学士,负责给他读奏折。他从冯道那里学到了很多道理。
相对而言,李嗣源是五代十多位皇帝中最好的皇帝之一。上台后,他做了几件事,受到后人的称赞。
一是政治改革。首先,他改变了唐庄宗时期,任命官员看门的传统,不看门的能力。二是他建立了人才推荐选拔制度。并实行连坐责任制,以保证推荐人才的质量。也就是说,如果推荐人将来犯错误,推荐人将承担连带责任。第三,李嗣源惩治了许多贪官,表彰了许多廉洁的官员。这使得唐明宗的天成年,成为五代人难得的政治清明时期。
二是经济改革。李思远的经济改革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查处地主富户逃税现象,落实重处。二是取消了大量严厉的杂税捐赠,减免了贫困农民拖欠的一些税收。第三,改变只能由国家专营的葡萄酒和铁的方式,允许民间经营,从而使经济活跃起来。第四,减少政府设立,简化机构,努力工作,节约开支。
三是军事改革。主要体现在李嗣源对五代前期藩镇作乱严重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军事改革。一是实施移镇,即轮换各大军区司令员,避免藩镇扩大。二是加强中央禁军力量。在原藏汉内外马步军的基础上,成立了保镖亲军马步都指挥司,将一些藩镇的权力归咎于中央禁军。三是将地方军官的任命权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不得自行任命军官。四是严厉打击乱七八糟的地方藩镇。
总的来说,在担任皇帝的七八年里,李嗣源这个一字不识的大老粗,还是做得不错的。然而,他也犯了许多明显的错误。一是对朝中大臣缺乏节制,导致五代除藩镇割据外,又开始出现权臣,使五代更加复杂。第二,没有坚决打击前蜀的孟知祥,导致领土分裂。第三,后代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在次子李从荣的叛逆中,他自己死于恐惧。后期的混乱,比如养子李从可代替儿子李从厚当皇帝,女婿石敬堂代替养子李从可当皇帝,都是他没有很好地教育后代,没有很好地分配权力的表现。
为什么不识字的大老粗李嗣源最终能坐上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