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意思是只见过一次面,形容友谊很浅。现在也用来形容记忆力强的人。
【出处】
《后汉书·应奉传》:“造车人在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接下来的几十年,在路上看到车匠,知而呼之。”
[img]376650' />
【由来】
“半面之交”讲述了“应奉”的故事。应奉,汉代人,是一位著名的知识分子。他小时候聪明,记忆力很强。他能牢牢记住读过的书,看过的人,经历过的事。
当应奉在县里担任官职时,他去了40多个县,记录了数千名囚犯的情况。当县太守问这些人时,他可以回答,甚至说出囚犯的名字和定罪,这让太守感到惊讶。
有一次,我应该去拜访彭城长官袁贺。袁贺不在家,正要转身回去。袁贺家的车匠突然打开门,从门缝露出半张脸,看了一眼,又关上了门。二十年后,有一天,应奉在路上偶然见到这位车匠,立刻认出他来,并向车匠打招呼,车匠非常惊讶。经过车匠的交谈才明白,原来以前和应奉见过半面。车匠不禁惊叹道:“应奉的记忆真是太棒了!”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丝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交。”把只见过一面的人称为半面之交,其中的友谊可想而知!
现在通常用这个典故来解释只见过一面的人。
[img]376651' />
成语典故
晋、袁彦伯《三国名人序赞》:而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决定臧否之决。
1.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62回:我和道友没有半面之交,这句话从何而来。
2.清张岱《陶庵梦·姚简叔画》:“ 简叔无半面交,访余,一见如平生欢,遂榻余寓。”
三、茅盾《子夜》十六:“我知道赵伯韬愿意放钱,可惜我这个‘红头火柴’徒负虚名,与财神没有半面之交!”
4.我和他只是在一次会议上见面,没有说话。只是半面之交。
“半面之交”讲述了“应奉”的故事,应奉是一个记忆力惊人的人。据说他过目不忘,平时看书的时候都是五行五行去看,从来不一行一行去看。应奉去拜访一位官员,可是那位官员不在家,当时车夫只把门打开了一条缝,应奉当时只看到了车夫的半边脸。就这样,几十年后,再次见面的时候,应奉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这个曾经有过半面之交的人。三十年前,只从门缝里看到半张脸的人,三十年后再见面时,应奉还记得他,跟他打招呼。——《后汉书·应奉传》记载
后来只见过一面的人被称为“半面之交”,也被称为“半面之旧”。
后来,唐·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丝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交。”把只见过一面的人称为半面之交,其中的友谊可想而知!
什么是【半面之交】?汉代记忆天才应奉的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