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186―217)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人(今山东省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东汉名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
建安年间,刘震被曹操召为宰相,与魏文帝兄弟相当友好。后来,他在曹丕席上平视妻子甄氏,以不敬罪服役,然后免罪为小官。
建安二十二年 (217)刘震与陈琳、徐干、应该等同染病疫死亡。
《隋书经籍志》有4卷,《毛诗义问》10卷,全部丢失。明代张溥辑有《刘公干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尤其是五言诗的创作上。当时他很有名,后人称他为曹植曹刘。如今,有15首诗,风格活泼,语言简单,重名于世。《礼从弟》是代表作,简洁明了,平易通俗,比隐喻还长。
[img]376449[/img]
成长经历
刘震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读《论语》、《诗经》赋予了数万字。它被称为神童,因为它有着出色的记忆力和敏捷的辩论反应。后来被曹操征服,曾任丞相、平原侯庶子、五官文学。(《太平御览》卷385卷引用《文人传》)
公元197年,11岁的刘震和母亲哥哥躲在许昌,在驿站认识了曹子建。曹植被刘震的饱学所折服。为了进一步加深亲密关系,他日夜把他带到首相府,志同道合,关系密切。后来,他遇到了孔融和其他五名学生。他们经常谈论知识,仰齐脚并肩,以此相服。
成年后,刘震希望遇见明军,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汉末政治极其腐败和黑暗,社会危机深远。统治者镇压黄巾军起义后,当地军阀据地称霸,中国陷入分裂和动荡。据中国北方的曹操介绍,曹操政治开明,任人唯才,吸引文学家。
这使得当时渴望中国统一、帮助世界抱负的有志之士,如山阳王灿、北海徐干、陈留阮宇、汝南应济、刘震等,纷纷从四面八方奔赴曹操治下的叶城,形成了以曹父子为首的文学集团。由于他们的诗歌大多描写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他们表达了统一治国的雄心壮志,慷慨、悲伤、英雄。从而形成了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震是建安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与曹氏关系密切。在诗歌中,他把曹操比作汉高祖刘邦,他从丰富统一的中国开始。他把曹氏的知识比作礼贤下士的信陵君。他看到了《给中郎将军四首五官》。他把统一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投曹之初,他被任命为总理,跟随曹操南征北讨,参谋军机。
辅佐曹丕
建安十六年(211年)后,他成为平原侯曹植的妃子,很快就改为五官中郎将文学,为曹丕服务。
从现存诗文来看,他与曹丕关系密切,曹丕兄弟也被视为亲故,诗酒唱酬,交往往往不拘形迹。曹丕曾特赠送廓落带,以示亲宠,并留下一篇妙文(载《典略》)。不过,刘桢性傲,不拘礼法。曹丕曾宴请诸文学,酒醉忘情,命妻甄氏出拜,坐中所有人都匍匐在地上,不敢仰视,独刘真平视不避。曹丕并不介意,曹操听说后,要治以不敬罪。经过救援,才减死输作,被罚为苦役,终身不再重用。这对刘真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在《赠徐干》一诗中流露出他的痛苦。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北方瘟疫流行,刘震因病去世。曹丕为此极度难过,为他整理遗文,做出评价,回忆过去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酒热耳热,仰而赋诗亲密交往,不胜哀悼(见《与吴质书》)。
他一生中的故事包括十卷《毛诗义词》和四卷文集。后人集《刘公干集》传世。
[img]376450' />
轶事典故
东汉著名作家、诗人刘震,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与王灿友好,后来被曹操征召为城乡人。所以大部分的诗都丢了。今天有15首诗,大部分都是礼物作品。明人有《刘公调集》。
在魏晋文学史上,他与孔融、陈琳、王灿、徐干、阮宇并称建安七子,也因为同居叶中(河南省临漳县)邺中七子。
刘震常与曹操、曹植吟诗作赋,对酒欢歌,深受曹氏父子喜爱,19岁时任丞相。他擅长诗歌,五言诗相当有名,行文敏捷,与曹植同名,后人称他为曹植曹刘,钟仲伟称他五言之冠冕、文章之圣,确为建安七子其中最好的。
人物评价
刘桢是建安七子重要成员和建安文学被誉为代表作家之一的作家文章之圣。然而,学术界对他的研究似乎有点薄弱,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基于刘震现存的作品,分析了他诗歌中的高风格、丰富的情感支持和荒凉的艺术特征。
刘真当时很有诗名。钟荣说他:
战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钟荣的《诗》说: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而,自陈思以下,真称独步。
《典论·论文》中,魏文帝曹丕称刘真与孔融、陈琳、王灿、徐干、阮宇、应七子: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驰于千里,以此相报。又称赞他五言诗的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平易通俗,长于比兴。
《典略》载:太子尝请诸文学,喝酒坐欢,命妻甄氏出拜,坐中人咸伏,而真独平视。太祖闻之,收真入狱。
刘震和曹的父子关系如何?刘震的历史事迹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