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宰相方玄龄大名鼎鼎,大家都知道。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称其为世界第一英雄,任中书令,封魏国公,监修国史。唐代历史学家刘芳称方玄龄为“天下名为贤相”。想谈谈我的父亲方彦谦。通过《隋书·方彦谦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代贤相的出现与严格的家教和简单的家风密不可分。
[img]376419' />
隋朝时期,房彦谦曾任监察御史,后在全国官员考核中,因其清正廉洁,被评为“天下第一”。《房彦谦传》载道:“此后隋政渐乱,朝廷败北,莫不变节。颜谦直道守常,介然孤立,颇为执政者所嫉妒,出为泾阳令。“燕谦住在家里,每个侄子都定省,常谈督勉之,不知疲倦。家有旧业,资产素殷,前后居官,所得工资均为周恤亲友,家无余财,车服器用,务存素俭。从小到长,一言一行,不尝涉私,虽然屡空,自得其乐。顾谓其子玄龄说:“每个人都因禄富,我独以官贫。遗留的子孙,在于清白耳。所有的文笔,恢廓悠雅,有古人之深。又善草隶,人有得其尺度的人,都是宝玩之。”
隋末,朝政逐渐混乱,朝中官员很少不改变节操,而房彦谦却坚守正道,不移其志,介然独立,被贬为泾阳县令。《房彦谦传》重点介绍了房彦谦的美德及其家风:一是从不谋取私利。方彦谦从小到大,无论是当高官还是被贬斥,平平淡淡的言行,都没有涉及到谋取私利。二是要求简单节俭。方彦谦把所有的工资都拿来帮助亲戚朋友,家里一直没有多余的钱。所用的汽车、衣服和器皿都很节俭。三是对贫困持乐观态度。由于贫困,家庭往往入不敷出,但房彦谦却乐在其中,手艺精湛,博大悠雅,还擅长草书隶书,写得好字。当时的人们都以得到他的墨水为宝。四是善于教育子侄。每当侄子来省亲,房彦谦都不厌其烦地监督和鼓励他们。特别是只有十九字的教子书,更是令人惊叹:“每个人都因禄富,我独以官贫。遗留的子孙,在于清白耳。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因为官薪而富有,我只是因为当官而贫穷。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清白。
[img]376420' />
方彦谦的教子书讲述了古代官场中常见的丑恶现象,即当官就能发财。本来当官和发财是两股不相交的路,当官就不能发财,官员们却把它融为一体,无非是贪污受贿,抢不义之财。方彦谦说他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因为当官愿意贫穷,而且很平静。他最终声明,只有他当官的清白才能留给子孙的财产。在《老唐书·方玄龄传》中,方玄龄对父亲上述教诲的感受没有直接记载,但他写道,当父亲生病时,方玄龄从未离开过他,衣衫褴褛,尽了最大的孝道;我从小就写得很好。我擅长草书和隶书。这些词就像我父亲一样,也很受欢迎;公而忘私,不治家产,勤俭持家,诚实为官。从这些细节来看,方玄龄一定接管了沉重的遗产——“清白”,并发扬光大。“清白”,看似无形胜有形,无财胜有财;“清白”,似乎只说当官就不能致富,宁愿穷也不愿贪。其实也包含了房家风中的很多美德。把这样的精神遗产留给后代是多么丰富啊!
方彦谦给后人留下了“清白”。笔者认为,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做人要清白,孩子要善良,扎实,站稳脚跟,在成长的漫长过程中正直。二是管家要清白,崇尚勤俭之风,区分公私两条线,即使再穷再难,也不占公家的便宜。第三,从政要清白,要向孩子明确宣布自己的公职、公职、公权是用来做什么的。既然是人民公仆,就不允许用手中的权力经营任何行业,也不允许接受他人的任何财产。总之,不要在工资之外赚不义之财。这样的“清白”遗产,不像金银财宝,到时候就交给孩子了。它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经过反复灌输和不断加强,才能进入大脑,形成观点,最终让孩子继承下去。方彦谦教子书的字里行间,对子侄们的耳提面命,浸透着他的良苦用心。
方玄龄之父房彦谦的教子之道:只留下后人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