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成为皇帝后,内忧外患非常严重。
[img]376411[/img]
不用说,废除一个七岁的孩子自立为帝,谁也不会信服。
至于外患,北有突厥,南有陈国,突厥屡寇边。虽然陈国皇帝没有野心,但他也时不时地等待偷袭的机会。@ 内乱逐渐平静后,杨坚最想解决的问题是突厥和陈国。
解决陈国,实现自汉以来的第一次统一,主要靠将军高炯。
解决突厥,成功让突厥内附,对隋称臣,依靠将军虞庆则。
在解决两次外患后的一次宴会上,杨坚真诚地对群臣们说:“高炯平江南,虞庆则降突厥,可谓茂功。”
茂是秀,茂功是大功,是功之最大的。
这个评价够高了。
[img]376412[/img]
刘邦还在大臣面前谈到了三个人的功绩。“丈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上的国家,抚养人民,给予报酬,不断的粮食道路,我不如萧何;即使是百万人,战必胜,攻必胜,我也不如韩信。”
皇帝这么说是赞美,但是当臣子的人必须知道自由裁量权。即使他们觉得皇帝的赞美不够,表面上应该谦虚的人也必须谦虚,否则后果可想而知。
要知道,牛逼像韩信一样哄哄,在刘邦面前吹嘘自己的将军“多多益善”后,还没有忘记一句“陛下不能将军而善将军”拍马屁。
职场也是如此。领导夸你能干。这个时候最正确的答案就是“无论你在哪里,领导都很好。没有领导的支持,我什么都做不了”。
这当然是奉承,但很多时候也是事实——有些看起来无所事事的家伙可能没有看起来那么小。
虞清显然没有这样的情商。
杨坚称赞后,高炯什么也没说,也许还没来得及说话,另一位大臣杨素就急忙说:“都是由至尊威德造成的。”
翻译得更通俗一点,就是“都是托皇帝的福”。
以高炯的情商,他想说的一定是这句话。
但是虞庆却被杨素的话惹恼了!
[img]376413' />
于庆说:“杨素前出兵虎牢、夏石,若不是至尊威德,也没有克理。”
你杨素之前屡立战功,其实也是托了皇帝的福气,不然狗屁不是!
显然是对杨素的批评,其实是在自夸,更是对“托皇帝的福”不服,是在告诉皇帝,“你夸我夸不够,我比你想象的要好”。
虞庆则的话也惹恼了杨素,两个人在宴会前你一句我一句,眼看就要打起来了。
当然,杨坚不希望一场宴会成为一场战斗,所以他说服了他们,并对他们说:“愿我和诸公等子孙今天永远保持财富。”
皇帝是这么说的,但不是。
杨坚一直害怕这个对自己权威不太信服的家伙。多年后,当于庆则的姐夫赵什柱起诉于庆则谋反时,杨坚毫不犹豫地砍掉了于庆则的头。
虞庆则:不要在皇帝面前抢功: 否则,你会死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