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元和12年(817年)10月,在裴度的统一指挥下,李雪夜入蔡州(今河南汝南)。淮西节使吴元济被捕。到目前为止,不听朝廷命令50多年的淮西终于回到了中央政府手中。各地割据的藩镇,听到消息,震慑不已,纷纷表示对朝廷的忠诚。朝廷上下都笼罩在盛大的喜悦中,群臣们纷纷要求刻石记功,立碑蔡州,纪念这场重大军事胜利。唐宪宗命令经历这场战役的大作家、行军司马韩愈写碑文。
收到圣旨后,韩愈觉得事情很重要。虽然他是一代作家,但他很谨慎。他“经历了十个月,不敢措手不及”。根据后来李商隐的《韩碑》一诗,“公退斋戒坐子阁,影响了很多。点击“尧典”和“舜典”这个词,修改《清庙》和《生民》这首诗。经过70天的连续奋战,他在818年3月写下了皇帝的阅读。
碑文总结了藩镇割据、灾国祸民的严重性,突出了皇帝调兵遣将、安排平叛的英明,讲述了裴度任命为指挥官、李苏雪夜入蔡州的战争经历。最后,他写下了皇帝关于功绩和奖励、赞美和庆祝一切人民的场景。整个碑文词采裴然,气势磅礴,自然自然。
宪宗看完大喜,命人抄了几遍碑文。每个立功将领都给了他一篇文章,并命令他在蔡州刻石立碑。蔡州曾经有一个节日,吴少诚建立了一个政治道德纪念碑。韩愈的《平淮西碑》是在磨平政治道德纪念碑的旧石头后雕刻的。
[img]375367[/img]
中兴名臣裴度之功,大文豪韩愈之文,确实相得益彰,当世双绝,奇文一出,全国赞不绝口。
难怪宋代葛立方赞叹道:“裴度平淮西,绝世之功。韩愈的《平淮西碑》也是绝世之文。非度之功不足以成为愈合之文,非愈之文不足以成为发展之功。”
然而,谁也没想到,韩愈的《平淮西碑》,竟然引发了一起历史公案。
虽然事件的起因很复杂,但总结起来其实是四个字,李苏争功。
据《旧唐书·韩愈传》记载,“诏愈写了《平淮西碑》,其词多叙裴度事。先进蔡州擒吴元济,李元济功第一。不公平。妻子因为诉讼碑文不真实而进出禁令。诏令磨愈文。宪宗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写文勒石。”
原来,少数人指责韩愈的碑文高度赞扬了裴度,而没有把李苏写成第一个成功的人。韩碑立好后不久,就被李苏部推倒了。而李苏的妻子是唐宪宗姑姑的女儿,可以在皇宫里出入,她在唐宪宗面前反复诉说碑文没有写好李苏的功劳。于是,唐宪宗下令磨掉韩愈的碑文,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写,并于819年12月重写段文昌的碑文。
就这样,韩碑变成了段碑。
从那以后,历代关于韩碑和段碑的争论不断。首先,他们争论碑文的写作水平,以及裴度和李苏的功劳,然后他们争论裴度和李苏的宽容。
[img]375368' />
1、
先说写作水平。
韩碑和段碑都被录入了《全唐文》。客观来说,段文昌的碑文其实是一篇优秀的文章,但不幸的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与他竞争。只要听听名气,就知道哪个好哪个坏。@ 与人比较,最好选择同级别的对手。
伟大的诗人李商隐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他在《韩碑》一诗中发表了很大的评论。“奇语重喻少,诽谤天子言其私。长绳百尺拖碑倒,粗砂大石磨治。公之斯文若活力,已先入人肝脾。”
2、
先说功劳。
裴度在淮西战争不能进展的时候,临危受命,带领军队指挥官前往淮西。临行前,裴度向唐宪宗发誓,“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灭了,就朝天有日,贼在,就归阙无期”。毫不犹豫的正义感动了唐宪宗。
裴度作为战略指挥官,协调各军,指挥有度;作为一名战斗指挥官,李苏袭击了蔡州,活捉了吴元济。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谁排名第一都是可以理解的。一直以来,将军都很清楚,“将军”一般不能超过“英俊”。公平地说,韩愈的《平淮西碑》碑文对裴度和李苏的成就也相当客观。
3、
最后说说气度。
裴度坚持唯才是举,晚年退居东都洛阳,整天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以诗酒琴书自乐,不问政事,气度高,可见一斑。
李有谋略,善骑射,勇敢善战,百战百胜,不愧为一代名将,但却是争功一事,给后人留下了瑕疵。
事实上,李苏根本不用打架。《李苏雪夜入蔡州》一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让更多的人记住了李苏,忘记了裴度。
[img]375369' />
宋代以来,大多数人称赞韩碑,贬低段碑。
尽管当时韩愈的碑文被磨掉,韩愈的声誉受损,但历史却把他抬得更高。
宋朝有汝南太守,命人磨掉《平淮西碑》上的段文,重新刻上韩文。然而,它不再是韩愈的字体。
1080年,大作家苏轼来到汝南,写下了“淮西功德冠武唐,官方文章日月光”的诗句。千载断碑流行艾灸,不知道世界上有段文昌”,直接崇尚韩愈,贬低段文昌。
清代汝南人傅鹤翔曾写过一首诗《秋天读韩文公平淮西碑》,其中前几句是“在荒原上寻找古老的西风,在夕阳下擦拭残碑”。这不是一件丑陋的衣服。谁来雪夜演奏他的功绩?”也指出裴度的功绩高于李苏。
一块石碑,两段碑文,其实涉及到许多历史人物,吸引了无数的评论。
而这几千年的往事,又为《平淮西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为什么韩愈【平淮西碑】历史公案争议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