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哪个国家的历史,细节都是残酷的。课本上轻描淡写的过程是惊心动魄的。当孩子们的思想还不成熟时,他们不应该仔细阅读历史。这就是为什么小学不开设历史课程。然而,虽然没有接受正式的历史教科书,但小学汉语教科书中的诗歌实际上涉及历史。古代文人的作品是时代背景的产物。每首诗背后都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如果你不理解这些,你就不能理解诗歌的艺术概念。在这一点上,最深刻的理解是南宋作家辛弃疾。
[img]372569[/img]
关于辛弃疾,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在中学阶段并没有少学他的作品,“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说丰年,听蛙声。“这种意境现在常常让我陶醉,但当时辛弃疾的话让我作为一名学生头疼。这个词的意思很难理解,我不得不背诵全文。我不知道有多少脑细胞被浪费了。然而,当我对辛弃疾有了深刻的了解时,我突然对他的作品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每一句话和每一句话都带着他愤怒的爱国主义。
[img]372570' />
我们知道辛弃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战斗战场的老兵。他曾带领汉人在中原沦陷区与金兵作战,就像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游击队骚扰日本正规军一样。作为一名深入敌境的将军,辛弃疾并没有取得多少成就,但他积累了足够的感情,这使得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北击中原,恢复家乡。这些信念使辛弃疾一生都不敢懈怠。当然,作为一名文人,辛弃疾也很无助。他无法控制南宋的朝廷局势。虽然辛弃疾凭借多年的杀戮经验,分析了南宋的问题,但他只为望江而叹息。
[img]372571[/img]
辛弃疾不是一个迂腐的文人。可以说,南宋远离朝廷的文人和医生似乎都不在寺庙里。他们对蒙古人的贪婪有着深刻的理解。辛弃疾在当地工作的时候,曾经仔细思考过世界的情况,然后发表了“60年的敌人会死,中国的担忧会很大”的预言,并把这个观点写进了《关于死亡的疏远》一文。不幸的是,这篇文章没有收入到学生的教科书中。我们背诵了这么多辛弃疾的文章,但我们错过了这一块,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img]372572[/img]
辛弃疾的预言真的很准确。这句话是他33岁时说的。62年后,辛弃疾早已作古,但今年曾经如此强大的金国真却被蒙古人摧毁。所谓唇亡牙寒,金国灭亡后,南宋千里江山暴露在蒙古骑兵的刀光剑影下。南宋抵抗蒙古铁蹄40多年,最终实现了辛弃疾的预测。1279年南宋岌岌可危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起100多年前辛弃疾的世纪预言。也许当时宋人的风格被江南吴侬的软语吹得酥脆。
这种对辛弃疾的预测真的很准确 但是我们错过了这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