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裕仁天皇才30岁。他最头疼的不是国家事务,而是家庭事务和生育。
结婚10年,生了4个女儿,没有继承王位的儿子。大臣们正在考虑推荐他哥哥当天的皇帝。
这段时间是裕仁家庭压力最大的两年。
为了继续香火,大臣们给了他海选美女纳妾。但他说宁愿没有儿子也不愿纳妾。
[img]372068' />
皇位问题怎么办?
有一次,他的媳妇良子抽泣着问他这个问题。
裕仁轻声安慰她说,没事,没儿子,“不是还有秩父宫吗?”
裕仁的弟弟雍仁,秩父宫,比自己小一岁。
说出这句话,说明他心理上已经做好了让位的准备。
但此时他才30岁,生育的可能性还是很多的。
事实上,这里延伸出一个问题:裕仁有什么心结,让自己恪守一夫一妻,死不纳妾?
[img]372069' />
他和儿媳良子是青梅竹马的同学。他们的婚姻经历了很大的阻力,最后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婚姻有情感基础。但情感因素只是一个方面。
在日本皇室历史上,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不是裕仁的先例。而是他的父亲,大正天皇,嘉仁。
嘉仁一生体弱多病,但媳妇节争气,婚后连生四个儿子。
根据皇室的规定,生下的王子在满月后被带走,由独立的宫殿机构抚养,由精心挑选的教师教育。原因是“溺爱的王子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
[img]372070[/img]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皇帝的童年非常孤独。想象一下,缺乏母爱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缺陷?
可悲的是,大多数王子和女儿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畸形”成长的。
母子父子见面,就像举行仪式一样,有固定的时间,经人安排才能见面,大概一周一次。以及节日。
当时的研究还没有证明母爱对一个人有多深远。
顺便说一句,中国皇帝可能也是如此。晚清皇帝溥仪曾回忆说:“虽然我有很多母亲,但我从来不知道母爱是什么。”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年后的裕仁非常渴望家庭,非常重视家庭。不缺吃穿,王位无忧,维护一湾亲情,成了他的人生追求。
[img]372071' />
另一个原因是怕孩子“妈妈”太多。
他的父亲嘉仁原本有14个兄弟姐妹,是由他的祖父明治皇帝和不同的妃子生的。然而,由于内宫的激烈斗争,许多孩子无法幸免。最后,他们死得很傻。只有一个嘉仁活了下来,这仍然是一种精神疾病。一方面,皇室基因缺陷是一个可怕的现实,但内宫女性的斗争也会影响她们的孩子。
@ 到了嘉仁这里,就娶个老婆。到了裕仁这里,直接坚持一个好妻子。
“母亲”多了不好,生命危险。母爱少了也不好。
[img]372072' />
缺乏母爱的裕仁兄弟有多大的心理伤害?
1951年,当裕仁的母亲贞明皇后节去世时,他的儿子没有哭。裕仁的一个弟弟后来告诉日本作家河原敏明:
“当我母亲去世时,我没有流泪;但当我的女仆辞职时,我非常难过,无法停止哭泣……”
为什么日本女王贞明女王死后儿子们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