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蓉(约468-约518),
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市)人。齐代官到司徒行参军。入梁,历任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西中郎将晋安王记室。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后,模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先例,写诗评论专注于《诗》。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个产品进行评论,故名“诗”。《隋书经籍志》录制了这本书,书名为《诗评》,除了品第,还评论了作品的优缺点。后来命名为“诗”。在《诗》中,钟荣提倡风力,反对宣言;提倡自然和谐的韵律,反对人为的声音疾病;提倡“直接搜索”,反对经典,提出了一套更系统的诗歌评价标准。
批评历史弊病
钟峥在《诗品序》和评论中遇到的重要创作问题:
一是对当时诗歌发展中存在的堆垛典故和四声八病盛行带来的故意追求声律的两大弊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钟荣认为,诗歌本来就是作家在外物的启发下真情实感的表现,而“膏满子弟,耻文不抓,终朝点缀,分夜呻吟”。无病呻吟的结果之一就是竞尚用典。钟荣指出,大量典故堆砌的时尚,使得“吟诵情感”的诗歌“危在旦夕”,严重阻碍了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他的批评比《文心雕龙事类》中刘戬的批评更进一步。“贵公子孙”或“膏满子弟”无病呻吟的第二种表现是刻意讲究声病,“务为精准,褶皱细微,专相陵架,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虽然钟荣忽视了强调节奏之美是诗歌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他的批评不可避免地有偏见,但他认为诗歌应该“语气调整”、自然和谐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img]369620[/img]
解释五言诗
二是从理论上讲解五言诗的出现。因为《诗经》以四言体为主,而《诗经》以前被认为是儒家经典,所以当魏晋南北朝的五言诗普遍发展起来,取代四言诗成为主导地位的诗歌形式(七言并已开始形成)时,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理论批评在诗歌形式问题上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正统保守观点:重四言而轻五言。比如《文章流别论》(《艺文类聚》)认为“古诗词率以四言为体”,“雅音韵,四言为正;其余的都是曲折的身体,而不是声音。”。《文心雕龙明诗》以五言诗为主,但也说“四言正体”、“五言流调”,不承认诗歌形式在诗坛的应有地位。然而,钟荣提出四个字的形式已经过时,“每一个苦文复杂,意义少,故世难习”,而五个字的诗歌方兴未艾,“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的人”,它在诗歌的“指事造型,穷情写物”这些基本特征上“最详细”。这一讨论为诗歌形式的历史发展,从理论上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为了倡导五言诗,钟荣还讨论了五言诗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虽然有不确定性,但在讨论中有许多精确的见解。
自己的见解
第三,钟荣对诗歌创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积极的看法:第一,继《文赋》和《文心雕龙》之后,他更清楚地提出了诗歌的“味道”。在《诗品序》中,他认为只有有味道的诗才能“让味者无极,闻者动心”;在《诗》上卷中,还提出了“使人味之,不倦”。这有两个含义。一是只有有味道的诗才能称得上好诗;二是强调诗歌的“兴旺”,认为好诗应该“文尽而意”。诗的味道不仅是为了后来很多人的接受和发挥,比如司空图、苏轼甚至王士珍,也成为了未来诗歌和文化创作的共同要求。二、关于“真美”的原则。强调诗歌创作要“真美”。“真美”要求诗歌创作要有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而不是虚假的无病呻吟。还说:“自然英旨,难得其人”,可见“真美”与艺术表现中的自然密切相关。第三,他提出诗歌创作要“指事造型,穷情写物”,要求“穷情”和“写物”结合好,这与《文心雕龙》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他对诗歌题材的论述也比他的前辈大大前进了一步。
作家的艺术流派和评价
四是关于作家的艺术流派和评价。钟荣从作家和作品的风格特点出发,非常重视历代诗人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以及不同艺术学校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更系统的观点。他不仅为风格流变的研究创造了新的途径,还对具体作家和作品进行了简洁有见地的评论。如评阮籍诗的特点是:“言在耳目,情寄八荒之表”、“自致远大,颇有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等等。然而,由于他不太重视作家的生活经历对作家风格的决定性影响,也没有仔细考虑作家思想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常只关注不同作家在某些方面的一些相似之处来研究他们的诗歌风格,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使他的风格学校研究不仅显得混乱,而且许多牵强的会议,引起了许多批评。
虽然诗歌有历史局限性,但它仍然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重要而有影响力的作品。
钟荣有哪些文学创作,批评历史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