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慈禧太后是洋务运动保守派的代言人吗?

在外国侵略者的强大力量下,清政府真正感受到了工业的力量和中国几千年来从未经历过的耻辱。就在这个内忧外患,清江摇摇欲坠的时候,一些有见识的大臣开始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运动,学习西方的优势,用于中国,也就是用于西方的学习,从而强化中国,抵御外界的耻辱。这种改革在历史上被称为“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来源于晚清大思想家魏源的书《海国图志》。在这本书中,魏源提出了学习西方用于自己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了“夷技”导演的三点,即“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训练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地方成员一经提出这一工作和思想,立即受到清朝一些重要大臣的重视,积极倡导,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清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一学习西方的热潮,其中掌权人议政王恭亲王奕欣和军机大臣瓜尔佳文祥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

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改革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所谓“保守派”的阻挠,晚清的洋务运动也面临着这个挠头的问题。此外,这一次是为了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科学知识。虽然洋务派强调只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知识,而不是用于西方的思想和制度,但它仍然遭到了绝大多数朝廷的反对。其实这也不能怪这些“唱反调”的大臣。他们自始至终都接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体系的教育。他们一生都尊重文化修养。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心而论,从个人修养和个人思想“武装”的角度来看,这些传统文化确实是优秀的,但面对“科技改变世界”的大趋势,如果你仍然坚持传统思想,拒绝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那绝对是因为守旧。

事实上,当地大员曾国藩和中央易欣等人,能够推崇洋务,主要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外国人强大的武器。曾国藩等人与太平天国的斗争,很大一部分是利用洋武器争夺胜负。易欣看到外国人直接用武器逼迫紫禁城。这些个人经历的事实给了他们启蒙的想法,成为整个洋务运动的支柱。相反,北京的大多数官员都没有太多真正的经验。他们不可能一下子接受这种与他们所学到的非常不同的西方文化。@ 洋务运动开始时,朝野上下反对之声压倒,使洋务派陷入尴尬境地。

[img]365131[/img]

曾国藩(1811-1872年)

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会知道,中国封建社会改革能否进行甚至持续,最根本的关键因素是最高统治者的想法。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家,无论是商鞅、王安石还是张居正,都是决定最终结果的关键,无一例外。洋务运动也不例外。整个洋务运动始终是清朝最高执政人员。慈禧太后的态度和行动将直接决定洋务运动的命运。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慈禧太后是典型的守旧派的代表。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印象,重要的原因是慈禧太后镇压了光绪皇帝的改革变法,历史上被称为1898年的改革(关于这种改革的原因,我们选择了时间来讨论)。但事实上,慈禧太后,尤其是她听政治的时候,并控制了政治的开始。慈禧太后并不是因为守旧,甚至相当激进。

爱新觉罗·奕欣(1833-1898),即与硕恭亲王

当恭亲王奕欣兴奋地向慈禧太后呈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奏折时,慈禧太后和奕欣一样兴奋,慈禧太后也经历了“西方之痛”。

就在咸丰皇帝去世前几年,外国联盟占领了北京,咸丰皇帝的家人匆匆逃到了热河。慈安、慈禧太后和其他妃子一路上真的遭受了很多痛苦。此外,当易欣主持首都工作,与外国人签署《北京条约》以换取暂时的和平时,咸丰皇帝成为了一只“缩头乌龟”,拒绝回到北京。最后,他在热河中沮丧地结束了。这些激进的慈禧太后讨厌外国人。可以说慈禧太后自始至终对外国人没有什么好印象,只是因为国家实力有限,无法报仇。@ 慈禧太后欣然接受并渴望在不影响个人统治权力的情况下尝试一些富国政策。

因此,慈禧太后阅读易欣的奏折后,立即传下意旨,与朝野上下官员讨论其可行性。

签署《北京条约》时的场景:庆亲王、李鸿章和法国全权公使

这个意志一下子,朝野就炸开锅了,反对的奏折像雪一样飞向清政府,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当时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皇帝讲师的理学大儒日本人。日本人是当时极具影响力的理学大儒。就连曾国藩也拜其为师,求教修身养性。当然,正因为如此,日本人反对西学的态度自然是最强硬的。

当然,以易欣、文祥等人为首的洋务派也不是闲人。他们以事实为基础,强烈反击“顽固派”的各种指责。两派代表来反驳,双方都不甘示弱,争执不下。

[img]365132[/img]

瓜尔佳·文祥(1818-1876年)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特意与易欣商量对策,并询问易欣是否有信心驳倒日仁等顽固派,易欣立即表示信心满满。基于这种情况,慈禧太后专门主持了现场辩论会,辩方是以奕欣为首的洋务派,反方是以日仁为首的顽固派。双方代表逐一陈述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在谈到富国强兵时,易欣认为,以西方武器武装大清军队,然后以西方训练的方式训练大清军队,这是强兵的首要任务。此外,另辟蹊径,办理洋务才是富国之道,才能与外国人抗衡。

日本人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只要官兵各职守,从思想上改造,就能战胜强敌。现在看来日本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奕欣进一步驳斥,在我大清官兵奋不顾身杀敌之前,最后不也失败了。并指出,由于您的日本人认为洋务不是一种可取的方法,这表明大学士有更具体的御敌政策,所以请日本人提出具体的计划。让我们详细讨论一下。如果您的日本人比洋务更可行,洋务将不会进行。这一下子点了敌人的死穴,立刻哑口无言。慈禧太后见此对洋务派有利,立即宣布限日仁三日内提交强国强兵的具体策略,这对于大学士日本人来说真的很难。

慈禧(1835-1908年)即孝敬显皇后

只有三天的时间,更不用说日本仁慈的心没有谱了,只是有一些想法,想要形成一个具体可行的计划,这次也很难完成,事实上,这显然是慈禧太后给日本仁慈的困难,以打击顽固派的傲慢势头。日本仁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根本无法制定任何具体可行的计划。他很憔悴,有一次在教同治皇帝时哭了,这让年轻的皇帝不知所措。

迫不及待地,日本人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建议,并写了一篇非常真诚的自我谴责奏折,并向慈禧太后提交,并明确表示他不再阻止从事洋务。从那时起,洋务派消除了表面上的障碍,并得到了实施。

倭仁 的书画落款

洋务讨论发生在新酉政变刚刚结束,慈禧太后垂幕听政之初,不难看出慈禧太后的表现非常激进。事实上,慈禧太后在执政期间一直保持着这种激进的思想。她从不反对或阻碍富国强兵的改革。慈禧太后不是一个固执的老人,也不是顽固派的代表。但她最忌讳的是别人染指她的权力,这是慈禧太后永远不允许别人触及的底线。因此,她甚至主动与世界宣战。当然,这是后话。

此外,慈禧太后最应该受到后人的批评是她奢华的生活方式,为了贪图暂时的幸福,为了自己的虚荣心,使用国家,导致清朝在中日战争中崩溃,成为中华民族最痛苦的,对国家的伤害到120多年,仍然没有完全消除,这些是慈禧太后真的应该被成千上万的人指出。


慈禧太后是洋务运动保守派的代言人吗?慈禧太后是洋务运动保守派的代言人吗?

,,,,

  • 遏必隆简介 清朝时期,康熙皇帝的辅政大臣遏制了隆生
  • 遏必隆(?-1673年),牛虎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额也是第十六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与索尼、鳌拜、苏克萨...

  • 所谓圣君,就是背信弃义的专家。毁诺斩杀降清将领
  •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保持王位的稳定是最大的道德,没有其他道德。因此,“宁杀三千,不放一个”成为中国皇帝最执着的信条。康熙...

  • 苏克萨哈有何功绩?苏克萨哈为什么被灭族
  • 苏克萨哈是谁?苏克萨哈全名为纳喇·苏克萨哈,是清朝大臣。身为满洲正白旗人,苏克萨哈在清朝初期为朝廷做出了不少贡献。很多...

  • 钮祜禄遏必隆是谁?他的子女们都有何成就
  • 钮祜禄·遏必隆是清朝时期,满洲镶黄旗人,康熙皇帝的四大辅佐大臣之一。作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钮祜禄·额亦都的第十六个儿子...

  • 康熙背信弃义?杀了降清将领王辅臣
  • 王辅臣本来是康熙派到甘肃去平叛吴三桂造反的,他却因受到陕西经略莫洛欺压,逼他陷入死地,造成部队哗变,愤而叛清,向莫洛...

  • 为什么清朝皇帝总是不喜欢住在皇宫里 原因出在哪里?
  • 众所周知,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成立之日起,就深入研究了历代各种复苏的原因。他害怕复苏的命运也来到了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