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德明(约550-630年), 苏州吴县人,名元朗,字行。唐代经学家,训诫学家,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
我第一次从周宏正那里学习,善言玄理。在南陈太建中,陈后主为王子,将儒家思想集名为承光殿,与国子祭酒绿孝克抗争,多次夺其说,举坐咨赏。起官开始兴王国左常侍,迁国子助教。陈死后,他回到了家乡。
杨迪皇帝的继承人,召集秘书学士,授予国子助教。王世想成为一名儿童教师,但严格拒绝了。秦王李世民成为文学博物馆学士,授予中山王李成乾,补充中国学博士。唐高祖释放,召博士徐文远、浮屠慧乘、道士刘金喜讲经论。德明驳难,随方立义,分析要求,人人屈服。贞观初年,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寻卒。
[img]363812[/img]
着作
《周易注》、《周易兼义》、《易释文》等。两本唐书有传。
有30卷《经典释文》。第一个是《序录》,主要说明了本书的内容安排和教学的源流。《周易》第一卷、《古文尚书》第二卷、《毛诗》第三卷、《周礼》第二卷、《礼仪》第一卷、《礼记》第四卷、《春秋左传》第六卷、《公羊传》第一卷、《谷梁传》第一卷、《孝经》第一卷、《论语》第一卷、《老子》第一卷、《庄子》第三卷、《尔雅》第二卷。其中,唐代《孟子》不是经书,所以没有收入。而《老子》、魏晋以后,《庄子》影响很大,所以收入也很高。贞观中陆德明去世后,唐太宗看到这本书大为赞赏,这本书大为流行。
贡献
第一,按照早晚的顺序,首次明确讨论了十二部经典诞生的演变史。重新安排西汉刘欣六艺次序,认为以易为原,所以放在第一位。然而,刘欣和班固并没有明确提出早晚按经典顺序排列。他认为《周易》是在伏羲氏造成的,所以是七经之首。《古文尚书》始于五帝之末,故次于易。《毛诗》从周文和《商颂》开始,所以在尧舜之后。《周礼》、周公所制的《仪礼》,宜次于《诗》;而且《周礼》是本,《仪礼》为末,先后可见;虽然《礼记》是西汉戴圣所录的,但记二《礼》阙遗,故又次之。在周公之后,孔子做了《春秋》。左丘明受经于仲尼,子夏公羊高,后代传闻谷梁赤乃,故三传次自显。《孝经》和《春秋》虽然是孔子的故事,但《春秋》是周公垂训、历史书旧章、《孝经》特别是夫子之意,因此,宜后于春秋。《论语》是门徒所记,故次之。这个七经第二,它反映了汉学系统关于经典的新结构。七经:《易》、《尚书》、《诗》、《三礼》、三《传》、《孝经》、《论语》。接着是《老子》、经典之后,《庄子》是南朝崇尚玄风的表现。最后是《尔雅》。
二是考察了每一部经典注释的传授史,总结了魏晋南北朝两汉的经学研究成果。
易学史:认为伏羲氏开始画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卦辞。孔子为之传,作十翼。后来,教授从未断绝。汉初,言“易”本之田何。西汉有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之学,传京氏学者尤其多。古文《易》有费氏、高氏之学,东汉费氏兴而高氏微。西晋末永嘉之乱,诸家之学或亡或无传者,只有郑玄注和王毕注,在世界上很受欢迎。而王氏为世所重,今以王为主。
《书》学史:认为《书》本帝王号令,右史所记,经孔子删录而成。由济南伏生传的汉兴;后来有欧阳、大小夏侯之学。至于古文尚书,也隐藏了孔惠之所,由孔安国奏发现的孔子老宅壁,不获,藏之私家,传于后人。在这里,陆德明别有新说,原来是孔惠所藏,孔安国上演不成,所以一直流传于民间。马融、郑玄也认为,非古文也。但是陆德明没能看出他看到的《古文尚书》是假的。
诗学史:古代有采诗官,以诗教化。孔子是第一个删录的,三百十一篇。以子夏为序,口耳相传。汉兴,凡四家,即《鲁诗》、《齐诗》、《韩诗》、《毛诗》。郑玄作《毛诗》,申明毛义,难三家。《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存而无传者。只有《毛诗》郑纸独立国学,今天遵循。
学史:认为周公居摄制礼。高堂生传的汉兴《士礼》。汉景帝时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买千金不得,取《考工记》补之。陆氏不知道根据什么史料来判断,创造了这个新说。《汉书·艺文志》录制了《周官经》六篇,从未谈及《考工记》。唐初颜师古注云:死于《冬官》,以《考工记》为充。颜氏系用陆氏的说法。@ 陆氏认为小戴礼行于世,即今之礼《记》也是如此。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通为“三礼”,今天的“三礼”主要是郑。
《春秋》学史:认为《春秋》是鲁之史记,孔子之作《春秋》。左丘明曾经和孔子一起在太史氏读书,所以是传记。之后有公羊、谷梁、邹、夹的传记。邹、夹有没有书,不显世界。西汉时期,《公羊传》盛行,其学分为严、颜;《谷梁传》在汉宣帝时期盛行。东汉时期,《左传》蓬勃发展。到目前为止,《左传》很流行,第二部《传》逐渐减少。
至于《孝经》,《释文》用郑玄注18章;《论语》用魏何晏的《集解》;根据东晋郭普的注本,《尔雅》。陆德明还简要描述了上述三种经典的源流。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继承了《七略》、通过对每一段经典演变史的研究,选择流行、更好的笔记本作为编写《经典释文》的主要依据,是汉书·艺文志书录体学术史的传统。同时,汉魏六朝注本达179种,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经学史料。经典释文是正确的汉学系统的初步总结,演奏了隋唐时期统经的先陆德明和《易疏》、《老子疏》与《经典释文》并行于世。
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陆德明的生活和作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