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刑罚往往是残酷的,比如车裂、剥皮、腰斩、凌迟等等。到了清朝,似乎有点文明了。除非罪恶极端的人被处死,否则“正常”的死刑一般都是砍头。一刀下去,头落地是没有用的,也是没有用的。如果有些犯人还没有犯罪到需要处死的地步,他们该怎么办?那就流放,这也是历代的惯例。
[img]363521[/img]
过去,朝廷喜欢把囚犯流放到广东、福建、四川、海南等地。宋代,苏东坡被流放到广东惠州。他还写了一句名言:“每天吃300颗荔枝,成为岭南人。”苏东坡也被流放到海南岛,在那里生活了几年。到目前为止,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等东坡故事仍然存在。
清朝时,广东、福建和四川已经发展得很好。它们不再是粗糙的地方。流放到这些地方是不合适的。既然是流放,就要受苦。去这么舒服的地方,就是享受幸福。绝对不可能!
那么清朝囚犯流放在哪里呢?看各种清宫戏,一定听过这句话:“送宁古塔,永远不要入关!”是的,清朝流放的囚犯通常被送到宁古塔,这不是电视剧编造的。
宁古塔听起来很熟悉,那宁古塔究竟在哪里?那是什么样的塔?
宁古塔不是一座塔,而是一个古老的地名,今天在黑龙江牡丹江下辖市宁安,宁安的满语叫宁古塔。这是满洲人祖先的故乡,也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我认为清政府对囚犯流放宁古塔有两个考虑:一是既然是犯罪流放,当然要受苦。黑龙江宁古塔是一个寒冷的地方。不习惯这种气候的局外人在这里受苦。第二,作为满洲人的龙兴之地,需要人口建设,让犯人在这里建设,死了也不心疼。
清朝时,听说被送到宁古塔,干脆提前自杀,觉得死比活罪好。事实上,宁古塔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除了有点冷,也不是说不能生活,当地有那么多狩猎的少数民族。事实上,宁古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人参随便摘一大捆,各种水果遍山遍野,各种野生动物遍地。“用棍子舀鱼,野鸡飞进饭锅”不就是这么说的吗?
主要原因是当时通信不发达,人们对遥远地方的认知有限,于是脑洞大开,把宁古塔想象成人间地狱。宁古塔被妖魔化了。清代诗人吴兆谦被分配到宁古塔23年。他不是也活了下来吗?他还在冰雪中写了很多诗。
宁古塔几乎贯穿整个清朝,直到清朝灭亡,有人流放宁古塔。最后一个有记载被送往宁古塔的人是爱新觉罗·载澜、道光皇帝的孙子和光绪皇帝的堂兄。
1901年,在八国联军的议和中,八国联军认为载澜是“第一灾难”之一,要求严惩。慈禧太后在外国人的压力下将他分配到新疆迪化(乌鲁木齐)。载澜是皇室的亲戚。新疆巡逻队全力照顾他。载澜在新疆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澜跑回祖先家乡宁古塔避免战争。结果,后来的大总统袁世凯不允许载澜离开宁古塔,必须一直呆在那里。就这样,载澜于1916年死于宁古塔。
1901年载澜被分配到哪里?宁古塔是什么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