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行军作战是历代王朝经常做的事情。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战争中,双方不是在争夺武器的先进程度,而是在争夺士兵的数量。通常军队规模越大,获胜的可能性就越高。虽然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但在汉唐时期,中国的人口并不庞大,而是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人口越多,能召集的士兵就越多。但明清以后,人口与军队成反比。秦末,刘邦攻打西楚时,仍能派出56万军队;赤壁战役中,曹操军队高达80万人;杨迪皇帝杨光为了展示国力,攻打高丽时,甚至派出了数百万军队。清朝比隋朝长命,但为什么杨广能在战争中凑齐百万军队,咸丰帝却不行呢?
明朝军队召集的数量有明显的衰落趋势。袁崇焕领导与后金作战时,士兵只有近10万人,后金甚至不到8万人。后来大清统一江山,后期却故步自封,导致落后于世界的发展。但在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清朝应积累强大的军队实力。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当外贼践踏京城时,清朝只派出了不到3万人去打仗。然而,与英法联军相比,清军比敌人多了2万多人。然而,清军仍然惨败,但即使清朝武器的科技水平不够,至少也可以聚集足够的士兵,用人海战术互相震慑。即使隋阳帝昏庸无道,但仍能凑足够的兵力,但咸丰帝为何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呢?
[img]362193[/img]
@ 每个朝代的制度都不一样。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叫民军制的制度。也就是说,当时家里至少要出一个壮丁,需要战争的时候可以随时派遣,这个壮丁要充当军队的“正卒”。“剩下的男丁,也要随时做好准备,做好战争的后勤工作,这些人被称为“羡卒”。秦汉时期,也有自己的军事制度。秦朝要求17岁的男子强制服兵役,汉朝要求20岁,称为征兵制。隋唐时期是府兵制,军队主要由田间耕种的农民组成。这些好处的好处是,这些服兵役的人基本上是农民。他们不仅要完成日常耕作任务,还要花时间进行军事训练,以便随时战斗。这不仅保证了生产力的可持续性,也保证了国家征兵的效率。而且国家可以省下一大笔钱,这些农民在战斗中需要自己准备武器。
[img]362194[/img]
但缺点是这些士兵的战斗力不高,毕竟他们没有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但宋朝以后,国家军事储备开始专业化和专业化。这些士兵需要每天在兵营训练,可以说当兵是他们的职业。但士兵们专注于训练,所以他们不能分心去耕种。为了保证他们的生活,国家会定期给他们发工资。到了明清以后,这些士兵的工资也越来越高。因此,与隋唐时期相比,士兵的训练规模将大大降低。毕竟,准备数百万军队意味着国家应该准备巨额财产。这样下去,国库迟早会空的。因此,虽然后续士兵的规模有所下降,但战斗力和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
咸丰帝之所以不能像隋阳帝那样召集数百万军队,主要是因为制度问题,而不是因为咸丰帝没有号召力。但归根结底,还是清末过度衰落。毛主席曾说:“兵贵精,不贵多了。也就是说,军队要注重整体质量,而不是一味地注重数量。宋代司马光也曾说过:“养兵之术,务精不务多。“培养100名精兵远比号召1000名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士兵强大得多。隋朝的开国功臣韩擒虎率领500名精兵摧毁了陈国。在郭亭之战中,刘备率领了近70万军队,鲁迅只带了5万人,最后刘备输了。相反,如果军队规模大,士兵战斗力弱,就会削弱战斗效率。不仅如此,还会给后勤部带来额外的负担和压力。
清朝比隋朝长命,但为什么杨广能在战争中凑齐百万人,咸丰帝却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