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他掌权了60多年,掌管着统一富强的清朝。他不能享受历代皇帝的繁荣和平。然而,在乾隆晚年,他的清朝开始腐败。反复禁止腐败案件,最终使腐败官员慢慢掏空清朝。那么为什么乾隆晚期反复禁止腐败案件呢?原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那就是皇帝。
客观地说,乾隆皇帝在早期非常重视反腐败斗争。在乾隆早期,他在父亲雍正反腐败的基础上加强了反腐败。因此,虽然清朝乾隆早期仍有腐败官员,但乾隆很少被查获。然而,在乾隆晚年,国力达到顶峰的乾隆开始腐败。他的腐败最终导致了整个清朝的腐败。那么乾隆是如何推动整个清朝腐化的呢?
[img]362110[/img]
首先是卖官。应该说,卖官在整个清朝都存在,不仅存在于乾隆时期,也存在于康熙雍正时期。雍正最喜欢的官员李伟也是捐赠官员的。然而,乾隆后期,卖官开始成为腐败的根源,捐钱的官员开始无休止地寻找人民,最终导致整个清朝的官员腐败。
[img]362111[/img]
虽然卖官卖爵导致腐败,但这只是最肤浅的腐败,最深层次的腐败在于皇帝本身。乾隆早年对纳贡送礼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抵触,以为只要心意到了就行了。然而,在他的晚年,他热衷于精致的器物。他对贡品的要求可以说是卓越的,他的物质享受达到了极致。在他的晚年,他是进贡专家,如国泰、李侍尧和王。这些进贡专家无意中卷入了腐败案件。最后,王被抄家问斩,国泰被杀,李侍尧被撤职。李侍尧因为大功进贡,抄家的时候发现,李侍尧家除了给皇帝的贡品外,都是皇帝退还给他的贡品。乾隆看到他的贡品,赦免了他。
贡献皇帝历代都有,但每次贡献对普通人来说都是一场噩梦。作为九五之尊,皇帝在用品质量上达到了极致。所有贡献官员都借此机会在为皇帝贡献的旗帜下搜索民用脂肪膏,最终受害者是普通人。
乾隆皇帝不仅要求官员纳贡,还经常借此机会向官员索要贡品。乾隆在位60年,多次下江南,每次下江南几乎空手而归。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第四次东巡山东。他一起程蒙古阿尔善亲王罗卜藏多尔济,贡献了“金六十锭”。净重5922让乾隆一路赏赐。当他到达河南时,河南巡抚徐成为皇帝数了数汽车和衣服。更重要的是,就连远在南方的湖北巡抚陈慧祖也在宝家营进攻:“洋磁刀36把,海龙帽檐50把,象牙镰刀包36个。因此,山东一行可以说是满载而归。山东之行还是这样,更不用说乾隆六下江南了。
[img]362112[/img]
收受贡品当然是皇帝的一种权力,但毕竟会让皇帝留下贪财、好事、奢侈的恶名。因此,乾隆需要一个人来帮助驾驶权力并承担责骂,所以他开始信任小沈阳。讽刺的是,乾隆皇帝的三位最有效的贡品专家国泰、李侍尧和王都被小沈阳扳倒了。最后,这位反腐专家成为了他们的总代理人和内务府总管。
小沈阳得势后,进一步助长了乾隆的腐败,小沈阳作为中国第一贪官,也是理财专家。他提出的议罪银制度最终将内务府转为盈利。但所谓议罪银制度能力,就是以权谋私。国家法律权力最初属于国家,不属于皇帝个人,但小沈阳的议罪银制度是公开出售国家法律,出售后的钱不属于国家,而是属于皇帝个人,这与贪官收钱没有什么不同。国家机器成为个人发财的工具,乾隆是最终的受益者。
事实上,最可怕的议罪银制度并非议罪制度,最终演变成一种贿赂手段。根据清朝历史记载,所谓的“犯罪”往往是一些不重要的错误,许多是官员“投降”,目的是送钱给皇帝,如错字交10万两银,字迹不清楚交22万,实际上是伪装贿赂皇帝,一些官员从不犯错,此时小沈阳调查他的得失,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个人都主动犯错并付钱。所以所谓议罪银议罪,就是交钱的手段。
除了议罪银,乾隆皇帝还利用小沈阳通过经营商业房地产赚钱。小沈阳被抄袭时,他的房地产数不胜数,基本垄断了首都的金融。这不仅是因为小沈阳擅长管理,也是因为这些房地产当铺钱庄的幕后老板可能涉及乾隆。乾隆内务府的收入主要来自贡品和皇家庄园的经营,但贡品不稳定,皇家庄园的经营利润有限,甚至亏损。乾隆为了长期保持奢侈的生活,必须有巨大稳定的收入,商业收入是最直接的手段,但乾隆作为国王和人民总是不合适,幸运的是他有一个代理,这就是为什么小沈阳有这么多房地产行业,这些行业的幕后老板是乾隆,是乾隆内务府的灰色收入。
[img]362113[/img]
由此可见,乾隆晚期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乾隆本身的腐败。乾隆晚年,为了自己的享受,不断索取,最终导致了当地的腐败。后来,他利用小沈阳作为代理人,最终建立了一个从头到脚的腐败帝国。
为什么乾隆晚期清朝腐败案件屡禁不止?原来所有案件的来源都在皇帝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