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河北四庭柱”的说法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这个概念。它最早是在张国良先生对三国的评论中提到的,后来被大多数网民和三国迷所使用。指东汉末年的四位将军袁绍,颜良、文丑、张和、高光。
[img]361669[/img]
当你第一次读三国时,你会觉得把高览和其他三个人放在同一水平有点牵强。他真的没有什么亮点,也没有反映出一流将军的事迹。
但是看完再回味一遍,再翻回来再看一遍,你会发现高览其实很勇敢。勇敢到什么程度?可以和徐楚竞争。我们不会否认徐胖子的武力价值。演义中的描述很清楚,他总是脱下衣服和那个战斗。能和他竞争,不分胜负,甚至竞争,武力能低吗?
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列战。双方先互相骂。曹操说他们是奉诏讨贼的,袁绍说他们是封衣带诏讨贼的。反正他们是翻脸的。然后曹操很生气,让张辽出战,袁绍的张和出战迎战张辽。两个人打了起来。他们打了四五十轮,不分胜负。曹操方面,徐楚挥刀纵马帮忙。袁绍看着纵马迎战徐楚。四位将军,抓对杀对。
[img]361670[/img]
首先,张合和高览同名,两人私交也不错,否则不能一起投降曹操。有句话叫“和老虎睡觉,怎么会有好兽”,张合的朋友不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武将,武艺至少相当,高贵的武艺至少是张辽级的。而且他敢于在徐楚上来时迎战,说明他对自己的武功也很有信心。事实上,也是如此。高览迎接徐楚放对,曹操受不了后面。夏侯敦和曹洪分别带领3000军队冲阵。然后双方展开混战,曹操大败,退回官渡。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行为上分析战场的情况。张合和张辽打了40-50回合未分胜负,徐楚为什么要打?曹操的脸一定很着急。他为什么着急?张辽只能露出败像,徐楚看到曹操的心思,就要上前助战。袁绍那边高看那一定不能乐意啊,于是迎战徐楚。原文没有写几轮,然后曹操安排人冲阵。曹操为什么要冲阵?若此时徐楚占上风,直接斩杀或打赢高览后再冲阵,不是更合适吗?只能是,要么高览和徐楚武艺相当,短时间内分不清胜负,而张合就要打败张辽了;要么高览武艺比徐楚高。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可以看出,高览的武艺不在徐楚之下。
[img]361671[/img]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位武功高强的将军在投靠曹操后被赵云杀死呢?赵子龙的武功这么高吗?事实上,我们不能简单地看结果。我们必须结合当时的环境进行分析。
当时,高光和张和一起投降了曹操。经过南北战争,他做出了许多贡献,并被称为部分将军和东莱侯。这时,刘备反对曹操,在汝南默默发展自己,而曹操和袁绍则开始了官渡战争。曹操平定了河北,自然要消灭刘备集团,于是带领团队征服汝南。
曹操的实力是刘备可以比较的。军队很多,将军也很广。刘备不再是对手了。他被曹操的军队打败了。最后,刘备和他的下属分散了,四处逃跑。在逃跑的路上,他首先遇到了张和。他只是想朝另一个方向跑,发现山上有军队,正式参观了第一位将军。刘备两头无路,仰天大喊:我的生命太衰落了!到了这个,死了!然后我想擦脖子。这时刚相遇的刘辟说要为主死战,然后找高览玩命。在不到三回合的时间里,他被高览砍死。刘备一看,结束!自己去吧。摆开姿势还没上去,高览后军乱,赵云赶到,一枪挑翻高览,然后杀了后面的军队,大战来临的张合,打了30回合,张合输了,撤退了。
死在这里,就像闹着玩一样。赵云武艺高超没什么好说的,但再厉害,也不会秒杀啊。张合也打不过赵云,但能从容撤退,高览即使不敌,也不会被秒杀。正是这一秒杀,使高览成为三国最悲剧的猛将,本来是勇敢无比的,却因缘会,成为赵云的垫脚石。可以说,高景已经迫使刘备无路可逃,从而放松了警惕。他被赵云袭击,没有反应。此外,赵云渴望救主,气势磅礴。此外,还有各种因素,比如一匹马在奔跑,导致了第二次杀戮。这一秒杀,让本该是一流猛将的高览,沦为龙套武将。何其悲剧。
河北四庭柱在《三国》中[悲剧猛将——高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