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没钱发工资,唐德宗急得睡不着,户部尚书:按房产征税。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自“安史之乱”以来,唐代藩镇的分离问题非常严重。地方势力坐大后,经常挑衅李唐皇室的权力。唐德宗李适继位后,虽然想努力重现唐朝的辉煌,但当地藩镇不听中央的命令,甚至多次阻挠朝廷颁布的相关政策。就这样,朝廷与地方藩镇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爆发不可控。
[img]359737[/img]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成德节使李宝臣去世,其子李维岳要求德宗批准他为新成德节使,结果被德宗拒绝。李唯岳随后与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一起举兵谋反。虽然唐德宗很快组织兵马镇压,但由于朝廷的财政困难,叛乱无法完全平息。唐德宗李适为了增加财税收入,伤透了脑筋。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6月,唐军对粮食、武器、被服的需求更加迫切,德宗几乎焦急地睡着了。这时,户部侍郎赵赞非常贴心地向德宗写信,建议迅速颁发“房产税”,将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分配给当地人民,从人民手中收取一些“物业费”,解决燃眉之急。听了这话,德宗觉得这个法律可以解决唐军捉襟见肘的财务问题,于是立即下令户部实施。
因此,唐代的“房产税”立即登上了历史舞台。虽然新税被称为“间架法”,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房地产税。据《资治通鉴》记载,“所谓税间架,每房两架为间。“也就是说,两个并列的屋架之间的空间是一个,作为征税单位。@ 朝廷还将房屋分为三个等级,一个上等房屋征收2000元物业税,一个中等房屋征收1000元,一个下等房屋征收500元(灾年米价约为一桶米1000元)。新政颁布后,各地官僚肥皂官员将带着纸笔尺挨家挨户进行现场调查,核实税收。如果遇到大户型,房子面积大,房型好,质量高,无论用途如何,至少要交六间上等房的税,也就是1200元。
对于当时的富商来说,12000元只是毛毛细雨——以郭子仪为代表的英雄宿将,月薪几千万,对于大商人窦毅来说,更不用说问题了。他在长安繁华路段建了20家店铺出租,“日收入几千”。即使是“穷则独善其身”的白居易,每月也有六七万元的收入,对他们征收“房产税”不会影响生活质量。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房产税”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为此,唐德宗特别制定了严格的规定:“敢匿一间,杖60,赏告人钱50”,以防止普通人恶意逃税。根据这一政策,那些敢于隐藏真正的房间的人被发现后被打了60根棍子。对于那些揭露隐藏行为的人,奖励5万元鼓励,奖金由被揭露的一方提供。除了普通人的痛苦,还有一群人不能被新税折磨。他们是拥有180间房子的大家庭的孩子。有时候,房子多并不意味着房主富有,毕竟这些房子很可能是祖辈传承下来的。在唐代,有许多这样的名门望族。虽然他们继承了祖先的高门院,以祖先的名义,但事实上,他们已经失去了家庭,手头很穷。如果他们每次交税都不付几万元,政府就不会放弃,他们真的拿不出来,所以他们不得不卖掉祖先的财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项法律越来越不满。《旧唐书》载此法颁布后,“得专其柄,率多隐盗,公家所入,百不半,怨国之声,傲然满天下。幸运的是,“间架法”仅征收四个月就宣告失败。当年10月,德宗调到前线平叛的泾原军队经过长安时,由于治疗问题,历史上被称为“泾师之变”。泾原军承担平叛任务后,为了得到长安人民的支持,派人到街上宣传,喊着“不税除陌”的口号。人民的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安人民甚至自发地组织起来,帮助叛军攻打皇城。
唐德宗见民心松懈,不得不匆匆逃离长安城,跑到奉天(今陕西乾县),与叛军对峙了一个多月,期间遭受了苦头。唐德宗回到长安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彻底认识到了“间架法”的危害。为了挽回人心,他迅速发布了《罪己诏》,向李民道歉,承认是因为他的错误信仰和叛逆,人民遭受了痛苦,世界陷入了混乱。随后,德国宗旨宣布“间架法”正式废除。至此,唐朝的“房产税”因乱而生,几乎断送,终于消失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
唐德宗李适是如何解决无钱支付军费的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