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成功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1398年,即明朝洪武31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年仅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
朱云文登基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礼贤下士,宽刑省狱,崇尚礼教,极大地改变了朱元璋时期极其严酷的政治氛围,历史上被称为“建文新政”。
然而,朱云文毕竟还太年轻,不可避免地会有点冲动。为了巩固他的政治地位,在一群文官的支持下,他振兴了教师,积极计划削减诸侯,使诸侯王整天恐慌。在朱云文的高压政策下,他的叔叔燕王朱迪以“清朝君主侧,靖国内困难”的旗帜发动了震惊世界的武装政变,历史上被称为“靖国困难之战”。
[img]354382[/img]
事实上,朱迪发动政变时的总兵力只有10万人。与建文帝朱允炆的50万军队相比,他无异于用卵击石。然后朱迪出人意料地赢得了这场战斗的最后胜利,成为了一个永恒的“永乐大帝”。
那朱棣能以少胜多,笑到最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img]354383[/img]
一、政治资源充足
朱棣作为明朝的藩王,其政治资源不言而喻。他不仅在封地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且与首都的许多官员建立了很好的私人关系,这也让他在第一时间获得了可靠的信息。最典型的例子是建文帝曾指挥张信逮捕朱迪。然而,张信与朱迪有着良好的私人关系,并立即将这一消息传达到燕王府,使朱迪逃脱。
[img]354384[/img]
二、起兵师出名
朱棣起兵发动政变的原因是“清君侧,靖内难”,这意味着帮助皇帝清除周围的乱臣。朱元璋时代建立了分封制度,但现在建文帝周围的文臣建议他删除藩王。朱迪抓住这一说法,到处宣传这些文臣妖言混淆,违反了祖先的规则。他想“帮助”建文帝清理门户。这种说法当然是强词夺理,然后这个擦边球打得很灵活,在当时引起了非常有利于朱迪的舆论。
[img]354385[/img]
三、军事能力突出
作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迪在17岁时被授予燕王称号,并在21岁时开始了他的战斗生活。他亲自带领军队多次与北方边境的蒙古军队作战,取得了无数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这使他不仅爱上了到处作战,而且在军事领域也有着悠久的战场和才华。虽然他的军队数量不多,但他在军事素质和战斗能力方面都远远优于长期没有作战的朝廷军队。
[img]354386[/img]
四、用人得当
事实上,与其说朱棣用人得当,不如说建文帝朱允炆在识人用人方面没有眼光。最能解释的问题是,靖难之战爆发后,朱允文竟然把朝廷大军交给了著名的花花公子李景龙。这个人最擅长纸上谈兵,但实际上没有军事能力。他的选择不仅毁了几十万大军的生命,也毁了他的真龙宝座。朱棣大军进城时,李景隆竟然亲自打开城门迎接燕军进城,无耻至极。
五、上天眷顾
不得不说,朱棣的运气相当不错。朱棣曾带领大军在李景隆在白沟河作战,李景隆的将军平安武艺超群,再加上士兵数量倍数和对手,大败朱棣和此地。就在大家都以为朱迪会输的时候,突然刮起了一阵奇怪的大风,突然飞沙走石,李景龙的军旗被风折断,士气大衰。朱棣趁机命令部队纵火,风借火势,燕军发动了极其猛烈的进攻,明军一触即溃,朱棣在白沟河大战中取得了关键胜利。后来,同样的情节也发生在沱沱河之战中。可以说,建文帝的部分江山被“大风”吞噬。
[img]354387[/img]
是什么原因让朱迪笑到了最后? 他真的被上天眷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