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刘秀为什么只谴责吴汉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建武十年(公元34年)十月,奎纯迫降,历时四年的陇西之战宣告结束。公孙述割据的巴蜀平定陇西后,成为刘秀统一大业的最后障碍。公孙述称帝巴蜀十多年,可谓根深叶茂,许多反汉死士云集在他的指挥下。平定巴蜀之战打得很艰难,刘秀多次招降,公孙述反抗到底,“最后没有降意”,来涉、岑彭两位汉族将领相继被暗杀。受挫后,刘秀起用吴汉接任前敌总指挥,统领全军。
[img]353728[/img]
吴汉是东汉著名的开国将军,勇敢多谋,为刘秀统一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军纪败坏也受到了批评,“拉颓废摧毁世界,可以让纵掠夺名声”。吴汉接手后打得也不顺利,一度被公孙述打败,掉进河里几乎淹死,最后抓住马尾才逃上岸。公元36年11月,军马重组后,吴汉的军粮只剩下七天了,成都已经耗尽了所有的食物。公孙述急于消灭吴汉,于是迷信卦“俘虏城下”,亲自出城冲锋陷阵。
11月18日,公孙述被吴汉手下刺伤,左右拼命将其救进城市。公孙述当晚绝气前,将军政委托给将军延岑。然而,第二天凌晨,延岑决定举城投降。于是吴汉率军占领成都,“安抚官民”,但三天后突然变脸,族灭公孙述,延岑家族,“放兵大掠,焚烧宫殿”,生物为之涂炭。刘秀闻龙颜怒不可遏,下诏指责:“孩子老母,口以万数,一旦在兵纵火,闻起来就是酸鼻...良失斩将吊人的意义也!”
然而,尽管刘秀严厉谴责,但他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根本不打算惩罚吴汉。即使为了照顾吴汉的面子,甚至批评的诏书也是给吴汉副手刘尚的。战后不久,吴汉“浮江而下,到万城,奉诏祭祖”,衣锦还乡风光无限。那为什么刘秀只谴责而不惩罚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根据刘秀多年的战斗经验,吴汉似乎有“困难”,也许刘秀也支持吴汉这样做。
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吴汉接收的成都已成为一座仓尽粮绝的“难民城”。巴蜀一代名将延岑,绝不是贪生怕死的一代,他受主人的委托却拱手献城,恐怕只有一种可能:粮尽兵疲,大军已无法带动。延岑认为,吴汉接手成都后,肯定无法解决困境,数十万饥饿的人迟早会生变,一旦发生变化,就是东山再起的好机会。吴汉占领成都后,很快也嗅到了危险,于是先下手为强,族灭公孙述,延岑家族,纵容手下大掠,以绝后患。
[img]353729[/img]
吴汉屠城使其背负着“屠伯”的恶名,成为其一生的污点,但此举重创了巴蜀反汉势力。六年后,蜀地再次逆转,吴汉再次被命令平蜀,“杀死其渠帅200多人,迁徙其党和南郡数百家﹑长沙而还”。到目前为止,东汉在巴蜀的统治已经稳定下来,成千上万的穷人已经成为权力斗争的受害者。然而,一个半世纪后,治理巴蜀的诸葛亮对吴汉评价很高:治国以德,不以小惠,匡衡、吴汉不愿为赦。
因为屠城,他让他背负了【屠伯】的恶名 为什么刘秀只谴责而不惩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