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崩溃,次子元恪登基,历史上被称为北魏世宗、宣武皇帝。在元恪的带领下,北魏坚持了父亲拓跋宏的全面汉化政策。强大的北魏盛衰,从此世界上没有什么卑微的。
公元483年,拓跋宏的次子元恪出生,母亲被追上文昭皇后的高照容。按照北魏以前是长子继位的传统,元恪注定只能成为“王”,皇帝的位置与他无关。
然而,元恪在这个时候仍然很快乐。元恪只比大哥元勋晚出生几个月,避开了北魏的“子贵母死”制度,才能在亲生母亲的高照容陪伴下度过一个快乐完整的童年。
元恪的母亲高照容崇佛,龙门石窟留下了《文昭皇后礼佛图》的浮雕,据说是高照容礼佛的记录。而且,作为次子,元恪恐怕没有太多的争权夺利的心思,这对元恪的性格有着深远的影响。《魏书》记载,元恪年轻时胸怀宽广,生性节俭朴素,喜怒无形;而且元恪外表优雅帅气。父亲拓跋宏看到了这一切,非常欣赏。然而,公元497年,元恪幸福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张旗鼓地启动了北魏的全面汉化。在拓跋宏的力量下,虽然朝廷上的思想是统一的,但反对朝廷下全面汉化的老贵族势力也在暗流中涌动。不幸的是,反对汉化的王子元勋成了“出头鸟”。
[img]351562[/img]
公元496年12月,北魏皇室发生了一件大事——王子元勋因反对汉化而被拓跋宏废除王位,并被贬为普通人。我们不知道拓跋宏的举动只是为了威慑或真正废除王子。但在公元497年,又发生了两件大事。首先,有人告诉废王子元勋寻求叛乱,并被拓跋宏杀害;然后,次子元恪被立为王子。
王子,国家储君,如果不出意外,元恪将成为下一任北魏皇帝。这是一份几千年来无数人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的工作,元恪很容易得到。他高兴吗?不!
就在元恪被立为王子的公元497年同年,史书记载,他的亲生母亲在祁县突然死亡。祁县位于北魏老都平城和新都洛阳的中间。高照容大概是在从平城到洛阳的路上死去的。
魏书说,高照容可能被冯润派去杀死,因为她想收养元恪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她忽略了元恪在这个时候已经14岁了。也许她能认出冯润,但绝对不可能认出她杀死母亲的敌人。更重要的是,北魏的“子贵母死”制度根本不需要暗杀,高照容可以通过制度被迫杀死。
因此,真正杀死高照容的可能是北魏的“子贵母死”制度。北魏的“子贵母死”制度基本上是在王子出生不到一年后杀死母亲,但除了两个人:一个是拓跋晃。他十几岁时,母亲被杀,整天流泪,最终死于登基的担忧;另一个是元科。
历史上没有记录元恪在母亲高照容去世后是否反对父亲。它只记录了他每三天花很多时间祭拜母亲,直到他登上王位,直接废除了“儿子和母亲死亡”的制度。
[img]351563[/img]
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去世,元恪继位。此时,在北魏,实施全面汉化还不到9年。改变一个国家的个性需要多长时间?恐怕很难有答案,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后世的——9年肯定是不够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汉化改革能得到无数后世史学家的赞誉,这与元恪的不断推进是分不开的。
公元501年正月,六大臣辅政一年多后,元恪亲政。9月,元恪下令大规模扩建首都洛阳,拒绝旧鲜卑贵族迁回家乡的要求,彻底扎根洛阳北魏。
从根本上说,元恪后续的一系列汉化政策是拓跋宏汉化改革的延续和巩固。在历史书中,元恪与北魏前皇帝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再也看不到民族差异,但我们再次看到了无数熟悉的可怕问题。北魏已成为中原王朝,将蓬勃发展。
读魏书的时候,有一件事让我特别困惑。作为前后两代皇帝,拓跋宏和元恪活着的时候,一会儿迁都,一会儿禁胡服胡语。反正是各种各样的“做事”,但在整个史书记录中,我们基本上看到了世界和平的场景。元恪登基后,整个北魏的绘画风格完全改变了。
在元恪的世界里,除了坚持汉化,我们很难找到特别的东西。相反,它记录了元恪在位16年来的大量自然灾害、饥荒和战争,然后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国。
让我们从自然灾害和饥荒开始。历史书上可以记录的自然灾害和饥荒永远不会是小规模的,但从元恪登基的那一刻起,整个北魏就没有停止过。由于记录太频繁,我甚至怀疑这些自然灾害和饥荒是否实际上是人为灾害。元恪的汉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拓跋宏加强皇族实力的政策,开始大量依赖士大夫集团。此时,北魏已经开始走向门阀政治之路。
此外,战争。这是元恪吹嘘的唯一成就,这可能就是他后来被授予“宣武”称号的原因。元恪在位时,南朝齐正式与南朝梁交替,许多南朝老将投身北魏。北魏也趁机发动战争,吞并了南朝控制下的四川。
[img]351564[/img]
最后,来自不同国家的朝鲜。恐怕这里更多的只是为了表明北魏是一个大国的政治意义,具体的经济利益不知道。无论如何,《魏书》没有记录高丽、于和、疏勒、拉宾、婆罗抑、乌昌、阿喻陀、罗婆、不仑、
陀拔罗、弗波女提、斯罗、达舍、伏芪奚那太、罗般、乌稽、悉万斤、朱居、诃盘陀、拨斤、厌味、朱洛、南天竺、持沙那斯头等国贡献了多少宝贝或宝贝。但是元恪崇佛可能是为了交流佛法?
此外,还有一点。北魏的前任皇帝都是无所事事的主人。几乎每个人都在全国各地巡逻,了解民间疾苦,或带领士兵四处战斗,用脚测量自己的国家。在元恪,坐在洛阳皇帝的宝座上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洛阳。
当北魏皇帝失去“双腿”时,他们将不再了解这个国家,这个国家已经开始离开他们。
元恪佛国-北朝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寺
唐代诗人杜牧写了一首《江南春》,短短两句话:“南朝480寺,楼台烟雨多少?”南朝梁侍佛误国暗喻晚唐。虽然“480寺”的虚数很美,但杜牧的想象力恐怕还是有待提高的。据《魏书》记载,北魏元恪早期,北魏各州县有13727座僧尼寺。
公元515年,北魏宣武帝元恪终年33岁去世。
后世历史学家对元恪的评价往往是积极的,但他们更注重对自己个人道德的赞扬,这可能与他为后世两大主流文化汉学和佛教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原因有关!但客观地说,元恪可能不是他民族和国家的英雄,而是罪人。鲜卑民族在他手中完全消亡,他的北魏也开始走下坡路,这将给世界带来更大的灾难。
北魏宣武帝元恪为何被称为佛教皇帝?从那以后,世界就没有什么新鲜感和卑微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