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要去攻打蜀国。桓温听后高兴地说:“石虎去打凉州,我没有后顾之忧。此时若不灭蜀,恐怕以后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然后将指挥中心向西迁至江陵(今湖北荆州)。东晋永和二年(346)十一月辛未,桓温征得朝廷同意后,派史范汪留在江陵,以袁乔为前锋,率领5000水军先行。带着将军周抚、司马无忌等人,率步骑一万,从三峡故道西进。桓温一路看到三峡地势险峻,道路艰难,每天行军只能走20多里。很多地方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林密山深,但有埋伏,全军覆没。桓温走得很小心,经常派大量哨探仔细探路,不埋伏就敢前进。桓温叹了口气:“李势随便在哪里埋伏下一支军队,我就不能进蜀了。曹魏灭蜀时,蜀关皆废。没想到历史又要重演了。刚说完这句话,突然看到一股杀气冲天而起,隐约有鼓角之声,仿佛有伏兵埋伏。
[img]351078[/img]
桓温急忙将军队撤退三里多地,直到地势开阔才排队,准备交战。并问前方探哨,为什么没有发现伏兵。侦察兵很委屈,我们查得很仔细,没人啊。然而,河边有64堆乱石,却充满了杀气。桓温还是不相信,急派人来找几个当地人问,当地人说这是诸葛亮当年摆下的“八阵图”,桓温这才恍然大悟。然后亲自去观察学习,画成图形,以后再学习。这个故事没有正史。明朝杨尔增的《两晋秘史》中有这样一段,很有意思。桓温的部队到了青衣江,李势才知道,他急忙派将军李福和李权去彭模防守;将军赞坚率领水军从江北鸳鸯玉玉(彭山东)渡江到甘伟(彭山东)防守。
桓温此时已到彭模(今彭山东南,岷江东岸),他的下属都建议兵分两路进攻。只有谋士袁乔认为,士兵分为两条路,很难合作。如果一路输了,剩下的一路孤军深入,就不会有结果了。不如全军携三粮,轻装齐进,以示必胜之心。士兵们一鼓作气,赢得了成都。桓温用袁乔的意见,逃选13000名精兵攻打成都,留下孙盛和楚带着2000名士兵在彭模守卫行李。桓温离开后,蜀军李福带兵攻彭模,孙盛坚守不住,李福无法攻克。桓温与李权的军队相遇,李权连续几次失败,逃回成都。成都镇东将军李位都觉得大势已去,偷偷跑出去降临桓温。在李位都的带领下,桓温行军更加迅速。闵坚来到前卫后才知道桓温根本没有走这条路,于是立即带军回到救成都。这时,东晋军迅速来到成都附近的十里陌,在这个地方与赞坚作战,赞坚被打败。
此时李福因攻不下彭模也已退回成都,李势城仍有3万兵马,军事力量也不弱。于是命令所有军队进攻,在成都西南与晋军的长桥大战中击败桓温的突击部队,参军龚护死。一直跑在前面的桓温也被流箭射中胯部骑的马。晋军惊慌失措,想退后。这时,袁乔命令鼓手猛击战鼓,并敦促后面的士兵向前迈进。晋军拼命向前冲,击败蜀军,一直攻入城市。李势带着残兵逃离成都,逃离后不久又回到成都。这次向桓温投降,不是反击成都。
三年(347)三月,东晋永和占领蜀地46年的成汉国,至此灭亡。
桓温在成都待了一个多月,留周抚镇守成都,自己带兵回江陵,李势等成汉宗族都被送往建康。因此,桓温被封为临贺郡公,安西将军改为征西将军,待遇按三司级别进行。三司三公是魏晋时期待遇最高的官位,当然没有权力。桓温不仅待遇如三公,而且掌权。他的将军袁乔是龙翔将军、湘西伯、司马无忌前将军,周抚是益州刺史。被俘的李势也被封为归义侯。在晋朝,皇室的爵位从高到低依次为王、公、侯、伯、子、男。其中,只有王子才能封王。大臣的爵位依次是郡公、县公、郡侯、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关内侯。桓温被封为郡公,是最高级别,此时桓温只有35岁。
[img]351079[/img]
尚书左丞荀瑞等人都担心桓温的权力,提醒楚太后要防备此人。楚太后和司马昱商量后,决定用一个足够聪明的大臣来对抗桓温,以达到制衡的目的。这个人被选为殷浩。殷浩曾是余亮的记室参军,很有才华,但讨厌当官,与余亮交好,才给余亮面子跟着余亮从政,后来余亮病死,尹浩立刻隐居。司马昱几次请殷浩,殷浩拒绝了。司马昱亲自劝他说:“你的才能足以治国安民。如果你必须隐藏在深山里,国家的发展将受到影响。你的退休和就职关系到国家的兴废。想想你该怎么办?尹浩听了很高兴,当然也被司马昱的话逼到了那里。退休就是抛弃国家利益,不管不顾,他还能退休吗?于是答应出山,被任命为扬州刺史。
桓温听说朝廷重用尹浩来牵制自己,轻蔑人道:“我小时候和尹浩一起玩,尹浩把我扔掉的东西捡了回来。这个人比我差多了。”
桓温做了什么,让原来的一代英雄走到了一万年的尽头?